摘要:在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下,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育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畜禽生长过程的工作任务,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学习项目,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从而较好地实现农业类高职教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唐小芬(1963-),女,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9-0047-04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办学更贴近社会。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的生产与工作特点,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紧扣湖南省、永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学院根据畜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组建了畜牧兽医“公司+农场”工学结合专业改革试点班,建立了企业与专业领导相互兼职的机制,以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常运行。
(一)构建“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行业背景
永州市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逐步形成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在农业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据我们调查,永州市养殖业主要指标,目前已进入全省的中上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还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见表1)
可见,永州的养殖业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面对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机遇和挑战、我市农业正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变,只有增加养殖业的比重,使农民快速致富奔小康才能成为必然。作为我市养殖业人才培养基地--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必然担负起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学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2.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畜牧兽医专业开办于20世纪50年代,有多层次办学经验,承担过岗前、在岗、转岗等人员培训,在教学、科研、服务“三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60人。
3.拥有一流的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
根据本专业岗位需要,学院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组装、高效益示范”四高标准,采取“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建成了“一场四园”的培训基地,占地面积达400多亩。“一场”为年出栏牲猪3万头的集约化养殖场;“四园”分别为水产生态园、蔬菜种苗园、花卉苗圃园和优质水稻园。学院实习农场既是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又是产品开发基地。目前建有实训中心实验室8个,校内实训基地7个,另外还有13个校外企业合作实训基地,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51项专业技能要素训练,有49项可在校内实训实验基地完成,完成率达96%。
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与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恒惠饲料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国内供港澳最大活畜出口商。湖南恒惠饲料有限公司拥有涵盖活畜养殖出口、种畜、饲料、兽药及生物制品、肉食加工等项目。就此大型优质企业为学生的顶岗实践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二)“农场+公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建立“1+1+1”的“农场+公司”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三类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分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职业素质培养
第1、2学期,校内专业认知阶段,即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除学习必修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外,还要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单项技能训练,掌握基础技能,使其对专业有个感性认识。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通过任务驱动训练掌握基础技能;
第二阶段——职业技能培训
第3、4学期,校内实习农场单项专业技能提高阶段。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单项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学生直接到校内实习农场进行现场教学,每天安排4学时的理论学习时间,4学时的生产实习。将学生4-5人分成一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对畜禽选种、配种、保育、育肥、疾病防治和销售等生产环节进行循环轮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掌握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
第三阶段——职业综合能力实训
第5、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生产,并与企业(公司)签定生产合同,掌握预就业岗位综合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2.构建基于畜禽生长过程的课程体系
由畜牧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有关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根据就业岗位群和专业技能包要求,以构建由畜禽生长过程引领的、与“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相谐调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技术要求将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整合,形成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针对确定的课程,分析、整合典型工作过程,形成学习项目:畜禽饲养以《猪生产》、《禽生产》、《牛羊生产》、《家畜繁殖》等为主要项目课程;动物疾病防治与检验模块以《诊疗基础》、《家畜外产科》、《动物传染病》、《动物检疫》为主要项目课程;饲料兽药及畜产品营销模块以《动物营养与饲料》、《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主要项目课程,提高了课程服务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
推行“双融通”、“双证制”制度,即职业技术鉴定与课程考核、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的课程改革。在课程开发中嵌入相关培养内容,将职业工种鉴定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家畜饲养工、畜禽繁殖工融入到《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牛羊生产及疾病防治技术》的教学及考核中,将家禽饲养工融入到《养禽及禽病防治技术》的教学与考试中,将兽医防治员、宠物医生、动物检疫检验员、动物防疫员融入到《动物普通病防治》的教学及考核中,饲料检验化验员融入到《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与考试中(见图2)。
3.基于畜禽生长过程的工作任务,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工学交替”、“工作学期”的“双轮式”教学模式
实施“农场+公司”教学模式。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农场,实施工学交替,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紧密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推行顶岗实习,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在工学结合安排方式上,低年级采取“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学院实习农场或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学生进入实习基地后,半天学习半天参与生产管理,将学生4-5人分成一小组,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根据教学内容对畜禽选种、配种、保育、育肥、疾病防治和销售等生产项目进行循环轮岗实习,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高年级采取“工作学期”教学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企业顶岗生产,学生顶岗实践时按照“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专家)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方法进行管理。将学生每4人编为一组,各组与合作企业签订合同,按饲养工的承包办法落实责任。在顶岗实践中,学生与生产工人一样,实行“四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报酬,全程参与生产和管理,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积累了创业经验。
4.根据“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校企共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在学院宏观政策基础上,以专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制定师资建设的规划,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加盟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库”,从中选聘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或承担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以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和技术推广为纽带,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每年安排2名以上的教师到企业蹲点锻炼,常年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专业任教,参与专业建设,承担生产性实践和岗前实训的教学任务,以及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
(三)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与企业共建课程标准体系
成立以学校为核心、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永州天顺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制订《养猪与猪病防治技术》、《养禽及禽病防治技术》和《动物普通病防治》3门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体系。
2.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过程十结果”的教学效果评价。
二、“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点及推广
(一)主要创新点
1.构建了“基于畜禽生长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由畜禽生长过程引领的、与“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相谐调的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服务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
2.建立了学生顶岗实践的项目管理体系
学生在顶岗实践时实行“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专家)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项目管理体系,实现与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
3.实施“双轮式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为两轮,“内轮”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外轮” 职业综合能力实训,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升华了学生创业意识,积累了创业经验。
内轮:校内实训基地。第1-4学期,专业基础与项目训练模块。外轮:校外合作企业。第5-6学期,顶岗实习,校外合作企业。
4.在课程开发中嵌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对应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行业、企业准入要求,在课程开发中嵌入相关培养内容,按照相应的考核标准,建设课程资源。
5.建立专业教师企业蹲点制度
学校组织精干力量参与企业的相关产品、技术的研发工作,每年安排2名以上的教师,到企业蹲点,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二)推广
畜牧兽医专业“农场+公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推动了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学院依托“一场四园”、附属医院等校内实训基地优势及周边区域经济,在农产品质量检测、高级护理、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等专业推广,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如: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专业班+示范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医教结合”的“1323”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校企共建”的“三一班”、“中联班”人才培养模式等,并逐步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医院)的全方位合作。
目前,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有15个,合作企业20余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规模超过年均1500人以上,形成了学校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会
(一)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质量标准
近年来,企业急需的人才是能够开展基层工作的具有组织和管理才能的高级技术人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与企业合作办学,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人才质量定位,并且能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企业的参与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密切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具有随时进行调整的条件,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
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尽可能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逐步向“以学为主”转变。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形成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方面,与企业的合作能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通过科学的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从而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由于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高职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仅需要有全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更好的适应性、开拓性,有更加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更加健全的创业心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M].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2]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3]最新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与产学合作及自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务全书[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