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策略

2009-06-04 08:13李忠霞
职教论坛 2009年9期
关键词:策略

摘要:职业教育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许多为“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改革课程模式,重视实践教学,采用师徒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搭建交流平台等策略可以促进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

关键词:默会知识;明言知识;师徒制;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DJA070138,课题负责人:徐涵。

作者简介:李忠霞(1984-),女,山东临沂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9-0035-03

早在19世纪,著名的德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超越历史阶段的恒久命题。针对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现状,斯宾塞指出:在科学和工业主宰社会的时代,只有科学才是真正有助于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学校也应以科学作为课程体系的核心,以科学统治学校。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这一问题进行着不懈地探究。时至21世纪,面对生产力的飞跃和社会的新气象,这一命题被置换为:什么知识能够让学习者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的岗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我们发现,斯宾塞的可以统一一切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满足职校生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些不被人们注意的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默会知识。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在《拉凯斯篇》里一次著名的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随着历史车轮的旋转,这种知识观逐渐引起了人们的质疑。19世纪,波兰尼提出“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一观点提出了默会知识的存在价值。

何谓默会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1]

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难以规范、零星,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境相互交织。(2)不能为科学方法所证实和检验。(3)难以捉摸,不能复现,没有定形。(4)不能编码和格式化,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2]

二、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分类和重要作用

(一)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分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与众不同之处决定了职业教育中默会知识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职业院校主要存在哪些默会知识,它们是如何呈现的,这关系着职业教育中默会知识的教学,关系着学生默会知识的获得。因此,对职业教育中的默会知识的种类进行鉴别是很有必要的。

董仁忠博士从个体、组织和学校三个维度把职业院校的默会知识主要概括为三类:基于个体技能表现的默会知识;基于组织惯例的默会知识;基于学校文化的默会知识。这种分析视角有利于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职业院校默会知识的认识和把握,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3]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默会知识的类型,因此进一步引入野中郁次郎对默会知识的分类。野中郁次郎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出发,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技能方面的,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技巧和诀窍等;另一类则是认知方面的,包括信仰、观点、思维模式、感悟、价值观以及组织文化等,这类隐性知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巨大的影响。

(二)默会知识的重要作用

波兰尼不仅肯定默会知识的存在,而且强调默会知识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明言知识只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个小尖顶,默会知识却是隐藏在水下的宏大部分。国内外诸多从事默会知识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指出,默会知识在知识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明言知识。就职业院校自身来说,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就业趋向不同。与普通高校相比,职校学生需要掌握的基于“技能”或“行动”方面的默会知识不仅要多的多,而且还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前景。

另外,默会知识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技术创新是当前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是职校生需要掌握的最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其实技术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默会知识在解决技术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往往是个性化的、突发的、复杂的和难以预测的,需要大量调用个人的经验、判断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知识的积累上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一些默会知识如“直觉”“灵感”“智慧”或者“经验”对技术工人的发明和创造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默会知识的掌握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三、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传递的有效策略

职业教育领域,对于默会知识的运用和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在职业院校中默会知识的传递策略,将对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改革课程模式,重视默会知识在学生职业成长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参与职业生活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经验,其中包括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获得隐性经验,为学生适应职业生活做好准备。因此,重视隐性经验学习,应该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课程设计沿袭以学科体系为依据的旧习,导致在具体的教学实施领域,教师教的和学生学到的多是些明言知识。与此同时,现代课程的一些主流模式十分重视默会知识在学生职业成长中的作用,为其传播奠定了基础。例如,项目课程把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完成项目任务必须的操作技能,而且内化了技巧和经验类的默会知识,实现了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的能力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这种课程模式从人性的角度更加注重默会知识在人的职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改革传统课程模式,采取当今主流课程模式,重视默会知识在职业院校中的传递。

(二)重视实践教学,为默会知识的传递提供载体

长期以来,受理性主义的科学知识观影响,人们始终把知识狭隘地理解为显性的学科知识,教学形式主要是讲授式教学,重灌输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面对实际问题不知如何着手。

实训和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默会知识无法编码和格式化的非语言性决定了其只能在实践中传播。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职业院校要开拓实践基地,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目前很多学校缺乏实践基地,无法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有一个方法值得考虑,那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仿真技术,开发虚拟实践基地。所谓虚拟实践基地是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与现实培训基地相似的虚拟环境。在这个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践,同样可以体验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实践经验。

(三)采用师徒制,保障默会知识的有效传递

“名师出高徒”。师徒制在学习非语言传递的默会知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徒制能够有效地传递默会知识,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师徒制” 模式提高了默会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师徒制模式中默会知识的传播途径是: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知识的传递只有一个环节,这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知识的“损耗”,保证了知识传递的准确率。如果依据其他传播方式,默会知识的获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育者把隐含在头脑中的默会知识描述出来,即把头脑中的知识显性化,然后把显性化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领悟,把教育者讲授的显性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内化为默会知识。这个传播过程要经历两个阶段,即默会知识—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知识容易变得不准确,并且涉及难以实现的默会知识的显性化,所以难以实现默会知识的共享,传递效率低;另一种方法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体会获得默会知识。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要求较高,并且学生自身获得的默会知识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另一方面,默会知识高度个体化和难于编码等特点决定了“师徒制”是个不错的选择。默会知识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展现出来,因此,学习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去识读教育者的行为或行动,耳濡目染获得一些师傅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一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由于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因此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例如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某些科学的直觉经验和技巧、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很难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其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师徒之间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来掌握。”[4]

目前需要改革传统的“一对一”师徒制模式为“多对多”师徒制模式。传统的“师徒制”是一对一模式,一个徒弟只能跟一个师傅学习。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无论师傅的经验与技能是否正确,徒弟都要全盘接收。多对多模式是指一个师傅也可以教多个徒弟,一个徒弟可以有多个师傅。这样徒弟就可以学习各家经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加速自身默会知识的积累。

(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默会知识的学习创造环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默会知识的学习同样需要一定的情景。现今世界职业教育可分为三大模式,即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企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模式。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是学校模式。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无法为职业知识的学习提供真实的情景,不利于学生学习与职业生涯直接相关的默会知识;另一方面,默会知识本身的情景性也决定了默会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种特有的情景,默会知识也就无法获得。也就是说,学生要想获得职业生涯直接相关的默会知识,就要进入企业,在一线岗位通过观察和积累获得。

校企合作一方面为学生内化默会知识提供“实战场地”,学生参与生产或服务,在实践中获得职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一线专家和资深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增长默会知识。此外,学生还可以习得与岗位相吻合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及行为规范等。

(五)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默会知识的“活学活用”

开展技术创新是职业院校师生获取职业经验,尤其是隐性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技术创新团队,各施其才,各尽其力,为共同目标努力。团队运作是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教师、学生和企业专家在完成技术创新任务时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流、示范、演练及讨论等一系列具有互动性质的活动,营造出有利的情境和氛围,使得默会知识在成员间有效地共享。

另外,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学生在学完专业课和参与企业的实习或实训后,逐步增长了职业经验,获得了一些隐形知识。此时,让学生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势必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尝试使用已经习得的默会知识,这对默会知识的巩固和同学间的传播大有裨益。从其他角度来说,不仅为企业解决技术上的实际问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在这种协同工作中,学生还能获得一定的关键能力,如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六)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默会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研究表明,充分的交流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个体中的默会知识。[5]因此,交流平台的设计对默会知识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拉近专家与学生的距离。教师要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专家、教师和学生等就一些特定问题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和技巧等,这种互动环境有助于默会知识的传递。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扩大和提高默会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学校可以建立起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如电子讨论系统、“知识地图”、“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这些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默会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例如,在互联网上应用专家系统可加快专家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对专家技能、经验和诀窍等进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默会知识交流和共享的进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交流平台,向专家汲取经验,参与同学间的讨论,通过知识库和信息交流平台,内化集体的默会知识,分享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1957.

[2]王帅.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2006(4):23.

[3]董仁忠.职业院校默会知识的分类与传播[J].职业技术教育,2006(13):13.

[4]M·Polanyi·Personal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 Routledge&KeganPaul, 1958.

[5]唐炎华,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24(1):153-160.

责任编辑徐惠军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