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这一职业作用的最精妙的概述。自古以来我们对“传道、授业”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了,但对于“解惑”我们还有待加强!经常关注教育新闻的人可以发现,在媒体上常使我们触摸到一些无奈的怪事:始终领先的“优生”,因险遭挫折而跳楼自杀;自觉无望的“差生”,因不甘寂寞而出走闹事。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这是怎样的悲哀与可怕啊!更可怕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两个迹象:一是自杀率呈上升趋势;二是青少年自杀率较高,且有进一步低龄化态势。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在警醒我们: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
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不仅是培养人的知识、技术,更主要的是努力让所有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文化教育的体现。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为此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不仅包括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也尝试着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想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滋养他们茁壮成长。新课程在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最重要的目标列在首位,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利用教材。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 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在中学语文有关“抒写生命感悟”的课文中,宗对紫藤萝的高度礼赞是在内心的悲痛焦虑为精神的宁静后,而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斑羚飞渡》中的老斑羚们用生命搭起了飞渡之桥,为下一代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令人称奇赞叹;海伦•凯勒珍惜一分一秒的生命,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动人的故事情节,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再塑生命》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再塑生命》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
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于是,我在备课时为这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品读重点语句,体会并学习海伦•凯勒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些课文对生命的讴歌,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同样过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地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在学生习作中,我经常要求“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茫,面对学生心的呼唤,我常常会在下面的批语里写上我的引导和感悟,或与他直接地交流谈心。为此我把批阅学生的作文看成是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乐事。古人云:山得水而活。而我说:生命教育得生而活,即更具活力。因为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一方面可让他们现身说教,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反躬自省,双向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并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献爱心义卖”捐款活动等多种生命教育活动。前不久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