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群“工学结合”实施模型研究

2009-06-04 08:12邱春荣邓文达王湘渝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

邱春荣 邓文达 王湘渝

摘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特征,提出了适用于计算机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实施模型,并根据IT业人才市场需求特征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状况设计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接口环节,指出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工学结合;计算机专业群;实施模型

“工学结合”是近两年我国职业教育的热门话题之一。教育部继2005年8月在天津市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后,2006年3月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2007年4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从而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更深层次。作为具有明显信息化时代特征的计算机专业群,其自身突出的专业特征决定了该专业群具有自己独特的“工学结合”规律和实施方法。

计算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特征

计算机专业群主要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等专业。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特征为: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专业应用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专业群所面向的岗位(群)普遍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应用技能,并能够创造性地将这些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工作实践。

培养良好的“开放型”学习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开放型”学习能力,是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各种学习方式及时掌握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培养“开放型”学习能力,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社会沟通能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必需的学习工具。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一定的母语表达能力并掌握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掌握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并配备必需的数字通信设备。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并创造性地应用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所必需的思维能力。

良好的团队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对于IT业的从业人员而言,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外,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团队精神。实践表明,建立高效的团队将给IT企业带来生机和活力,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市场的拓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交流沟通能力是建立高效率团队必备的润滑剂。

“工学结合”实施模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及高职教育规律,我们精心设计了计算机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实施模型(如图1所示)。该实施模型包括理论学习环节、专业技能训练环节和职业技能训练环节三个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学习方式、学习场地和学习目的。

理论学习环节通过案例驱动型的知识讲授和相应的知识验证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专业技能训练环节通过课程实训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实训是学习者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实训室建设,严格课程实训环节的过程管理和监督,是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举措。

职业技能训练环节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但对于计算机专业群来说,直接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能依托于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其实施难度是很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有:(1)IT企业普遍员工数量不多,人才需求数量不大。(2)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更希望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如果学生由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这显然与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期望不相一致。(3)企事业单位由于市场因素所带来的自身不稳定必将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造成不小的难度,从而给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为了缓冲校外实习基地的不稳定所造成的冲击,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有必要在专业技能训练环节和顶岗实习环节之间加入项目训练生产性实习环节。该环节的学习目的和校外顶岗实习一致,都是为了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不同的是,项目训练生产性实习是在校内工程技术中心完成的实践教学活动,而顶岗实习环节是在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训练生产性实习环节中的项目可以直接来源于生产一线,项目训练的成果可能直接应用于社会,从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模拟的实际项目案例,其生产流程和工艺与实际工程项目基本一致。虽然工程技术中心在市场环境和职业氛围等方面与企事业单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它在人才培养的组织工作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等优点,因此往往能起到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

在工程技术中心实施的项目训练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项目训练生产性实习环节能巩固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从而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争取顶岗实习的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程技术中心中找到相应的生产性实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训练,避免顶岗实习的盲目性;(3)鼓励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已经符合企事业单位需求的学生由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直接进入顶岗实习环节;(4)企事业单位可以在工程技术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从中挑选优秀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从而降低用人成本。

“工学结合”实施模型施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结合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实施模型的实践经验,该实施模型在施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第一,务必加强模型实施的过程监督和管理。该实施模型环环相扣,在施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注重实施效果,否则将影响后续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因此,应当规范过程,科学组织,系统规划,落实监督和管理措施,保障模型的实施效果。第二,模型施行过程中应重视“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及时组织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践,定期开展技术调查,坚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加大生产一线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第三,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工程技术中心是项目训练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基地,应落实建设资金,及时补充生产性实训项目所必需的软硬件设备,积极开展新技术应用项目的实例收集和研究。第四,课程实训和项目实训尽量以团队的形式组织实施,在人才培养的每一阶段都注重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第五,设置足够的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环节,加强共享型远程学习资源库的建设,锻炼学生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进行新技术和新知识学习的能力。

“工学结合”的实施应结合专业特点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总之,要充分分析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以工程技术中心为实施场地,并注意在模型实施过程中避免一些问题出现。

参考文献:

[1]徐宝文,聂长海.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特点及其相关专业方向的比较[J].计算机教育,2005,(11).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作者简介:

邱春荣,硕士,长沙民政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教研室主任,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王湘渝(1974—),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软件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浅析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探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信息时代高职图书馆如何服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