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学校语文情境大课堂的创设

2009-06-04 08:12黄水珍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模式

摘要: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一直处在两难境地,弃之不可,留之无趣。本文阐述了语文情境大课堂创设的必要性、必需性、可行性,论述了情境大课堂运行的方式,按照课文体裁和内容的不同,设置配画配乐朗诵情境、扮演体会情境、对比学习情境、语言分析情境等教学模式,可以使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关键词:职业学校;情境大课堂;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是很有研究性的。教育学理论认为,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职业教育受到重视的今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的时候,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中职语文情境大课堂,并且将其切实运用起来,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中职语文情境大课堂创设的原因

学生本身的特点使情境大课堂的创设具有必要性 从初中升入中职的学生,除了少数人学习成绩较好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已产生厌恶心理,在学生厌学的情绪下,情境课堂的创设能够调适学生心理,缓解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教学环境使情境大课堂的创设具有必需性 中职学校已经是以专业课程为主,整个学校的教学安排都以专业课为重点,语文的地位下降为次要的基础课,课时缩短了,作用缩小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弱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学习热情。创设情境教学大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情境大课堂的创设具有可行性 如果现在的课堂仍然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那么情境课堂的创设有一定的难度,但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电脑的使用与普及,使得情境课堂的设立便利起来。在课室这个不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大屏幕营造各种场景,平的课堂会变得生动。

如何进行中职语文的情境教学

扮演体会情境可以触发学生的亲切感 有专家指出:情境教学有四个特点,一是“形真”,即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以鲜明的形象增加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根据这点可以设置扮演体会情境。笔者在教《再别康桥》时,就设计了教师走进课堂时,着长衫装,打扮成徐志摩的模样,自我介绍为作者,学生看到笔者的扮相后,哄堂大笑,好奇地想看笔者怎么表演,这就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剑桥大学环境,包括校园、天空、河流、水草、撑船、夜空、星星、欢快的歌声,配合着展示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朗诵完毕,以作者的身份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首诗歌,学生纷纷表示喜欢,并情不自禁地朗诵开头和结尾的两句。在这样高昂的情绪下,笔者依然以作者的身份,以充满感情的语调解说本诗的美,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然后放录音朗诵,大屏幕上重放刚才的画面,学生可以跟着朗诵,体会朗诵的语速和语调。最后,启发和鼓励学生模仿本诗试作几句诗,内容是关于对家乡、母校、亲人的依恋。笔者先做示范:“喜喜的我走了/正如我喜喜的来/我喜喜的招手/作别母校的云彩/那课室旁的芒果树/是我课余的伙伴/夕阳下的身影/让我心头挂怀。”学生热情高度增长。有的学生写到:“乐乐的我走了/正如我乐乐的来/我挥一挥丝巾/不带走一片阳光。”有的写到:“那沙池里的脚印/是我人生的印记/那作业本上的红勾/是我心头的温暖。”“那稻田上的禾苗/青青的在风中飘摇/在家乡的田垄里/我甘愿做一棵秧苗。”对课文的亲切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强烈起来,学习变得自然。

配画配乐朗诵情境可以使较熟悉的内容再生吸引力 情境教学的第二个特点是“情切”,指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其主动性。例如,在学习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可以设置画乐配合情境。《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大多数学生很熟悉的故事,如果按照一般程序,无法让学生专心学完这课。笔者先放一个短片,显示这首童话诗的完整故事情节,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情绪调动起来,营造一个愉悦的情境。看完了,笔者提出问题:“这个故事的原作是一首童话诗,谁能说说这个故事的作者?”学生纷纷回答,同时笔者也把作者资料显示在屏幕上。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尤其让学生留意大海变化时的音乐,回想短片中大海变化时的情景。接着挑出一些容易读错的词语,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正音。再放短片,让学生说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了。再让学生对应诗节划分诗歌的情节,学生也很快就完成了。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大都能说对:渔夫善良、软弱、愚昧、奴性,渔妇贪婪、横暴、凶恶、无知。再放大海变化的音乐,让学生说说大海景象的变化表达了金鱼情感有什么变化。学生能够回答,金鱼由愉快报恩到不满到怨愤悲怆拒绝。再让学生回答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刻画老渔妇的贪婪无知和冷酷凶残的,这时选择性地放老渔妇无理要求的片断朗读,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最后,再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可以跟读。画乐配合所产生的吸引力,让课文学习变得容易。

对比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真切地理解文章内容 情境教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意远”,即创设的情境意境深远,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的情境,这样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根据这点可以设置对比学习情境。《荷塘月色》的作者以准确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十分幽雅的意境,借它来抒发自己心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个氛围很宁静,如果单纯用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合静止的画面来让学生欣赏,性情活泼好动的学生很难进入佳境,甚至有的学生会昏昏欲睡。笔者就设计了对比情境,即热闹的荷塘月色和幽雅的荷塘月色短片。热闹的荷塘月色里一家大小赏月、赏花灯,吃月饼、讲笑话;幽雅的荷塘月色就是课文里的情景,小路、作者、荷花、月光、树等。首先在屏幕上显示热闹的荷塘月色,又让学生回想自己家里过中秋节的热闹情景,欢快的气氛加强了。笔者接着提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让我们感受到涓涓细流的韵味,幽雅的意境。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幽雅的荷塘月色,并把段落和其大意也显示在屏幕上。之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去欣赏荷塘月色?请用课文里的语句回答;第二部分渲染荷塘周围是什么氛围?月下独处是什么感受?等。当学生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后,屏幕上就显示参考答案。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已显出疲倦,此时重放热闹的荷塘月色和水乡采藕的镜头,调节气氛,使学生活跃起来。接着屏幕重放幽雅的荷塘月色画面,突出月色,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时学生的状态还是良好的,就向学生提出第六自然段的问题。当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后,屏幕上就打出参考答案。这时学生的情绪有些低落,马上放出幽雅的荷塘月色画面,让学生朗读第三部分。最后,让学生上电脑平台前对着话筒朗读,学生的情绪又高涨了。

语言分析情境可以使学生明晰课文内容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四是“理蕴”。理蕴就是理寓其中,也就是内含的理念,即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课文就是要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对课文中语言的分析就可以准确地理解。笔者在《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一课中设计了语言分析情境。这篇课文要学生懂得随着交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交谈的内容,确立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意识。笔者在教学时,在屏幕上把国外大学生学习的情景让学生观看(主要是师生间的交流),然后播放短时的辩论片断,为课文的对话做铺垫。再按问话者和答话者角色不同,分段把对话展示出来。开始的提问是针对作者的工作,先让学生思考:这样的发问与回答有什么别的意思?作者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对教授的态度如何?问答之间体现的是什么关系?学生的回答错对都有,肯定正确的答案。之后,播放一些风景画和新闻记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轻松一下。再接着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对话,让学生思考回答:面对教授“两个中国”的问题,作者的应答有什么特点?这时作者的角色定位是什么?等,把参考答案显示在屏幕上。作为一个交际过程,作者在对话中适时地顺应了交际环境的变化,即对话内容的特殊性和对话情境的变化,使作者的角色意识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和转换。这个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由学生转为维护国格和人格尊严的斗士;二是答话者由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反击。交际内容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作者充分把握住了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中国人的双重身份,既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又没有冒犯教师,做到了不卑不亢,得体恰当,答话十分切合自己的身份、立场、职业及处境。把课文内容分析得透彻清楚,与情境相结合,学生才能够愉快地接受。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运用情境教学,营造真实、生动、可感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悟性,并且带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董远骞,董毅青.幽默愉悦教育艺术和乐育乐学思想的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黄水珍(1967—),女,广东四会人,四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