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在《拿起笔来之前》一文中明确指出,要写好文章先要有点“准备功夫”,这个准备功夫即: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对于这三个习惯的培养,笔者煞费苦心,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
别林斯基说:“抄写自然的是画匠,而不是画家。”在新课改中,阅读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作文则是要将这种感悟和思考有效合理地表达出来。因此,在学生读书笔记的构成上不再只强调抄写文字优美、气质隽永、内涵深刻的文段,而更强调对文段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并把这种体验与思考有效合理地写出来,此谓之“小创作”。之所以说是小创作,是因为它篇幅短小、方向不一却又语言规范、思维灵动,与作文有一定区别。它被设计成三个方向三个板块:
一、关注文本,重在重温知识,感悟事件内涵
课堂上,语文教材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讨、交流,最后形成一定的共识,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课堂下思维触角的延伸。高中学生,对一些事件已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时时“火花”迸发,灵光乍现,这时笔者顺势利导,鼓励学生写出来。例如我们学过《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有学生写下这样的文字:
“有不少家长宠孩子,用无尽的爱换取孩子无尽的欢乐,而这种攥在手里发烫的爱正在以一种慢性毒药的毒性侵蚀着孩子成长的萌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长眼中孩子理所当然地充当着公主、王子,甚至是皇上的角色。童年固然珍贵,而孩子自我成长的童年更是无价之宝,一生受用。但不少家长的溺爱却将孩子这种在寻找中成长的权利一剑割断,用错误的爱将成长扭曲。这种锋利的爱又刺痛着多少人脆弱的内心,于是,更多无辜的心灵因爱而滴血。
一个千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乞丐,他依然记得这一次坠落对他的伤害。而当记者将镜头对准这曾经富甲一方的汉子,他们一个个无知的问题无不痛击着乞丐的心灵。对乞丐来说,远离这些喧嚣纷争才是真正的宽慰。赤裸裸的伤害让我不禁想到震撼着每一个人的汶川大地震。孩子们哭泣的双眼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始终忘不了“5.12”给每一个无辜者带来的伤害。不是压着的石板有多沉,不是脸上的伤疤有多深,而是内心的伤痕永不褪去。七个月过去了,每当记者向孩子们提起地震的损伤,孩子们无不垂泪洗面。为什么要再一次揭起尘封的伤疤,为什么要再一次承受比痛更痛的痛?当错误席卷善良,当善良唤醒爱,当爱如麦芒般锋利,人性的善良再次招致爱的埋葬。”
毫无疑问,这位学生的思绪因文章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而飞扬起来。由对父母的溺爱的思考延伸到对爱的方式的探讨,由对课内亲情的探讨延伸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收获是显而易见的。因而鼓励学生重温课内知识、感悟课内故事,通过小创作表达出来,既提高了学生感悟能力,又为学生作文积累了素材。
二、关注读本,重在扩大视野,增加思想积淀
语文课,不能只盯着课本和课堂,要走到广阔的世界中去,要走到浩瀚的书海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此,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努力成为一个“杂家”。广泛阅读或仔细研读之后,顺手将思想的火花、内心的感悟发诸笔端,来加深思维体验。如一位学生读了尼采《流浪人》的诗后,写到:
“我感受到了诗中流浪人的坚毅和孤独,在听到鸟儿优美的歌声之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不禁有些难受,但却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愁绪,而把这一切转移在鸟儿的身上,不是鸟儿的歌声拖住他前进的腿和心,而是游子思念的丝缕,缠绕了他那‘永往直前的腿与心。这里之所以没有用‘勇字,是他不可以称‘勇,他没有勇敢地向前,而是心中有所牵挂,有所羁绊,思乡情绪就如影子一样挥之不去。”
看到这样的“小创作”,笔者更多的是惊奇和兴奋。因为中学生所接触的关于尼采的信息很少,只有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略略提到,而且是负面的东西。这位学生能够打破课堂知识,自己去体会、感悟,写出了尼采的另一面。实在是难能可贵。读书笔记中的这种小创作,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的思想积淀。
三、关注个性,重在张扬特点,凸显文学爱好
文学支持个性,张扬的个性使文学创作摇曳生姿,美不胜收。因此,在读书笔记中第三板块就是学生发挥文学个性的天堂,鼓励学生写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和对社会的种种看法。但是也必须予以指导规范,用规范的文学样式,写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
“校园的草坪上,静静地站着三只小鹿。
我站在教室的窗前,观察了他们很久,可爱的小鹿,洁白的身躯,健美的身姿。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他们没有吃草,没有奔跑,没有嬉戏。但我看见他们的眼睛,有一种渴望。
巨大的绿色诱惑,我看到他们往前迈动的脚步,那么强健,那么有力。
他们是三只没有生命的小鹿,动不了的小鹿。
但他们不压抑,不悲伤,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动了。
奔,奔,奔!”
这是一首小散文诗,一方面反映了小作者在高三高强度学习境况下心理波动的状况;另一方面反映了小作者对散文诗这个文学样式的试验。虽然很青涩,但是流动着真实的体验和积极的试验。把自己的文学个性呈现出来了,这样的探索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语言规范的训练。
“没有启迪,没有爆出思想火花,没有从外在事物或现象中看出人的生命的本质,并借此唤起心理能量,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作过程的大门。”在读书笔记中应用的“小创作”,就是从文本、读本、个性三个方向,把在阅读中体验、思考、领悟以及现实生活的感受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作品。它有效地积累了作文的素材,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练习了学生的文笔,从而达到了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迈进创作的大门之目的。
(蔺丽萍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三校区73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