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军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别人所给的帮助,认恩、知恩,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才能明确责任,和谐相处;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才会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业,对社会予以回报。
一、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1]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语文学科教学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渗透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时下,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之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致使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感恩。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学科老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只教书不育人,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谈何容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勇担重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
三、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去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
2.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道德教育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去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一)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二)说一说。学了课文后,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三)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四)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使学生产生心理换位,使学生的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感恩手抄报、黑板报、墙报,写感恩书信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
4.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周边地区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影视剧作品,国内外的相关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可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让感恩教育走进社区,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聋哑学校献爱心,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同老人拉家常,给老人梳头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
注释:
[1]窦桂梅.超越自己,寻找教师的专业尊严[J].人民教育,2006,(17).
(宋军 四川省乐至中学 6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