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培 张 勇
荀子在《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像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要有“广施博爱”“海纳百川”的爱心。为此,一名教师的人格力量与知识结构同样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不仅要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完善统一,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劣势在于容易使学生忽视课堂教学;优势在于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延展性,因此应把学科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语文老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灵的导师。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语文教学的重大课题和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德育作用,用教材中的人文精髓来陶冶情操,塑造高尚人格。
语文教材是第一文本,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文是一种“文化”的构成,语文教材包孕着无限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对生命理解,对人性尊重的作品,文化气息很浓,人文性较强。如朱自清《背影》,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余秋雨《道士塔》等等。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强调对人、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就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创造有感情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美好人性如珍珠般熠熠生辉,陶渊明、司马迁、海伦·凯勒……教师应该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丰富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这些人物从课本中走出来,让一个个遥远而神圣的形象变得丰满亲切,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榜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二、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契合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可以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致,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地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三、注意将语文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多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的机会。多用生活中的平凡点滴去感染学生,教学生学会“爱”与“被爱”,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亲恩,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学会发现世界的美、生活的美,学会如何从平凡生活中去体验幸福……为此目标,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宣扬情感道德的人文作品的阅读量;定期开展一些寓教于乐,实践性强的语文活动:如“拍卖会”(拍卖品皆为一些人生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知识竞赛”,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为目的的一系列辩论赛等等。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身教重于言传。”一名语文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善其身而育于人,忠诚教育事业,爱生如子,才能带领学生写好这个大写的“人”字。
(王天培 重庆市梁平中学 405200;张勇 奉节 重庆市巴蜀渝东中学4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