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达 李志平
(云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云南 昆明650092)
【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教育技术学的很多课程,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新起点做以相应调整;同时,信息技术纳入新课程,这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好的机遇,专业教学也应侧重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机遇和挑战
The new class changes the opportunity which and the challenge specialized brings for the educational technique study
Ren JundaLiZhiping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implementation, has brought the student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thinking mode change. Educational technique's study many curricula, must focus in student's brand-new beginning do by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s the new curriculum, this has also brought the very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educational technique study specialized graduate's employment, the specialized teaching should also stress the student to hold the pos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raise.
【Key words】The new class changes, the educational technique study,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2006年实行高中新课改的省份又增加了5个,总数达到10个。2009年秋,这些接受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学生将进入大学,这给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科建设需要做怎样的调整才适合这些学生的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笔者结合当前形势,论述了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新课改介绍
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次新课改在课程方面作了很大的变化: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结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本次新课改在制度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调整: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弹性选课制等。从而学生可以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以取得学分,学生也有了更大的选课自主权。江苏省的高考改革,也是顺应了选课制,试行自选科目高考,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四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中任意选择一门。6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4门为必修测试科目。
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11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和,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不仅感觉到了本次新课改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改中的重要位置。
2.新课改给高中生带来的变化
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一系列的变化。首先,从知识结构方面。新课程保留了原课程体系当中的相当一部分课程科目,比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另外,最显著的就是增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结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1月14日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必修模块为“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选修模块为“数据库初步”、“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以上几门课程纳入新课程体系,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引起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
《纲要》中明确提出: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随着现代教育意识的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步入课堂,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学习的思维方式需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新课改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为了使学生尽早的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学生必须用全新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应对飞速发展的世界。新课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2008年秋,90后们迈入了大学的校门,标新立异的一代新人,他们的思想更加前卫,想法更加新奇,这无疑也给大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3.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1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挑战
教育技术学是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现在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普遍高于以往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所以在大学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就要做相应的调整。以前的计算机教学是从计算机文化基础开始的,新一届步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范围已经涉及程序开发,数据库等,因此,大学阶段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也要以此为基点,努力将教学从"零起点"转向"非零起点"。由此带来了技术方面课程设置的改变,师资配备的调整,是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挑战之一。
新课改是国家按计划分地区实施的,现在是过度阶段,有的地区实施了新课改,有的地区还没有实施,并且实施新课改的省份逐年增加。这就带来了大学教育起点的差异,另外,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地域差异大,城乡差别大,其差异之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当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上,这又带来了教育技术学教学的一大挑战,这也是带给大学里所有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挑战,教育技术学专业和其它学科不同,它需要电脑作为工具实现其学科价值。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城市的学生条件好,接触电脑的时间早,学校大多从小学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农村的学生,由于自身受到条件的影响,到上了高中也没有摸过电脑,再加上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继承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有许多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都省略,在差距如此大的条件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如何定位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又成为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挑战之一。
3.2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课纳入新课程体系,这必将产生很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缺口,很明显,这给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的很好的机遇。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亦是如此,虽然专业培养有明确的就业定位,但是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很少。教育技术学是融合了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前几年由于专业发展不成熟,培养出来的学生被社会认定为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技术比不上计算机专业。我们专业要想在这两个学科的夹缝中谋得生存之地,就要开辟独特的就业方向,既需要计算机技术功底,又要求作为教师师范技能的信息技术教学岗位,非常适合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信息技术课纳入新课程体系,很多中小学因为信息技术师资不足,调配物理、数学等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师授课也是边教边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不足,正是教育技术学毕业生就业的希望,这是新课改给教育技术学带来的机遇之一。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大好机遇,毕业生就业形势好转,必将促进专业的招生,促进专业的发展,如此良性循环,我们的专业便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从而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又将拓宽。
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针对教师,新课改带来的机遇主要是给学生的。
4.我们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
4.1树立探究式学习理念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探究式的开放主题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次新课改也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着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以探究问题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教材仅是教师探索教学的一种依据,不能单纯教教材,而应当教材为我教,教师应该激励学生思考,同学生平等交换意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而不拿出现成结论。
例如“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学内容是图像的简单合成、合成图像的修饰,以及一个新的概念图层。先展示了一个有创意的图像合成作品(此时学生萌发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很快进入学习情境),然后进行简单的演示、讲解(磁性套索工具的不规则选取、图层的概念等),学生很容易接受。接下来提供给学生若干参考主题和相应的素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和相应素材,通过自主探究,经历创作主题作品的实践活动,逐步掌握所学知识[2]。
4.2树立合作性学习理念
每个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各有不同的潜能,这种差异应该得到承认,不同的潜能更应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意见应得到尊重,个性应得到张扬。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一种团队的合作活动。这种合作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老师参与的师生合作,针对某一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当把这些想法融聚到一起,集思广益,往往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树立合作性的学习理念,树立团队意识,即使复杂的大问题也会攻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基于学生基础的高低不一,我们还可以建立学生之间的小组互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调动优势个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责任感。弥补由于课上教师对学生照顾不全的弊端。
4.3更新教育思想和管理制度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教学质量的高低仅仅归结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常说教学质量不高是由于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其实,教育思想陈旧才是其中的根本原因,因为方法体现思想,思想指导方法。和历届“大纲”相比,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的新,就主要新在教学观念上。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教学观是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的发展[3]。
另外,新制度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学校而言,打破以往统一有序的教学常规,采取更灵活的制度,除了观念的更新外,对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学校就要以更民主、更科学的方法管理好学校;对于教师,新制度更是一块试金石。在大学里学生可以选你的课,也可以不选你的课。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服务观念的更新,也要作技术层面的进步[4]。
4.4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进程。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与教师培训工作的滞后和缺乏针对性,使教师素质没有跟上新课改的需要,一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得不彻底。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教材更换的层面上而没有领会课改的精神,出现新教材、老教法的情况,导致课改流于形式,收不到实效。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创造多种条件,开辟多种途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只有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我们的课程改革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新课程的实施和落实呼唤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考试体制、教师培训体制的改革以及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配套的经费支撑[5]。国内外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成果,在本次新课改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于大学活跃的学术氛围,相比与基础教育的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对新理论的运用要更得心应手,当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上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力争站在改革的前沿,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尽快转变角色,由知识型、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能力型的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5.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契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应对好挑战,把握好机遇,不失时机的促进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在新课改的试行阶段,教育技术学的专业调整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的教学与行政人员务必要在充分认识到困难与挑战的前提下,切实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铺平道路。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17-19,138-139.
[2]赵华伟.浅谈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7,(12):43-44.
[3]温江,袁淑英.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改要求[N].教育导报,2002年8月23日(第003版)
[4]高中课改对教师提出新挑战[N].教师报,2002年12月29日(第001版).
[5]房慧,张九洲.新课改的“四个问题”与“四个瓶颈”[J].基础教育改革,2008,(8):43-44.
收稿日期: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