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远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的各行各业,因此,职业院校更应注意形体素质教育。形体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平时注重正确姿态的培养和保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形体素质教育应该在职业院校引起广泛重视。
【关键词】形体;素质教育;职业院校
形体素质,是人们在具有一定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形体训练,平时注重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形成的一种给人以美好感受的良好的身体状态。它包括形体美、姿态美两大方面。新的形势下,职业院校在就业竞争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站姿、坐姿、走姿”都不到位,不能真正给人以潇洒大方、自信、有涵养、风度翩翩的印象。时代赋予现代职院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形体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时不我待。
在西方发达国家,形体素质教育历来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在孩子出生后,家长就会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形体素质启蒙教育,培养孩子优美的仪表和高雅的气质风度。近几年来,我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形体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在追求健康体魄的同时,也希望自己拥有健美的形体,社会对人们形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习掌握形体练习的方法,参与形体练习的的实践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一些城市的普通中小学以及大中专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形体教学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也已把形体课作为必修课程,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由于条件的限制,形体训练的重要性还没有广泛引起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
职业院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在抓思想文化、从业能力、身体等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意形体素质教育。
第一,形体素质与其它素质一样,是职业院校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职业院校为了给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必须加强基本素质教育,而形体素质的提高,可以塑造优美的仪表,培养气质和风度,增强自信心,进而又促进其它素质的提高,形体良性循环。例如,一般有气质风度自信心强的人,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比较容易适应社会。
第二,提高形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失业人员增加,企业单位用人量减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面临着更强大的竞争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形体素质的高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行业,信誉和形象已成为社会组织无形的资产和财富,是社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稳步发展的可靠支柱,在社会组织的职工形象中,职工的仪表(身材仪态服饰举止行为作风等),是最重要的表现。仪表美是建立在良好的形体素质基础上的,有素的站立、就坐 、行走姿态、得体的举止和仪表给人一种和谐的感觉,能给企业形象增辉。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说“人们喜爱漂亮英俊的人,胜于喜爱相貌不好看的人,而且人们往往把一切好的特征都安在漂亮人的身上。”这说明了仪表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爱美、求美的共同心理需求,外表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会使人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的心理定势和情绪定势,由此,把对方尚未显示出来的或你还未曾了解的一些个人品质主动地归属于他。可见仪表美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人生的前途和命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仪表,能给主考官美好的第一印象,学生在面试时就能争取主动,获得展示才华的机会,成为应聘的成功者。从历年来学生就业的情况看,那些学习成绩好,表现好,气质风度俱佳的学生,总是率先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而有的学生尽管成绩优秀,但仪表气质不佳,找到心仪的工作却很难。
第三,良好的形体素质,有助于从业学生立足本职工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学校,老师喜欢注重仪表美的学生,学生也喜爱注重仪表美的老师。在工作中,注重仪表美职工,容易引起领导的重视,得到信任和重用,遇到困难,较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怀,顺利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社会交际中,仪表美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加强人际沟通和人际吸引,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使从业学生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学生学习压力大,弓腰驼背多,形体素质普遍较差,离社会要求相差甚远,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形体素质已成为燃眉之急。
形体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平时注重正确姿态的培养和保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形体素质教育应该在职业院校引起广泛重视。
形体美不仅具有自然美,更有社会美。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对形体素质的高要求,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需求。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形体素质已成为职业院校面对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形体素质教育,把形体素质教育列入基础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陆善芬 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 ,体育科技2001.4
[2]杨斌著《形体训练纲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单亚萍《形体艺术训练》 浙江大学出版社
[4]王锦芳主编《形体舞蹈》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鲍恩荣 《大众体育指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