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昕 张晋良
摘 要: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存在古今语言表达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很多学生并不太喜欢诗歌。本文以诗歌《兵车行》的教学为例,阐述了了诗歌“三读”教学法。
关键词:诗歌 三读 教学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教育历来受重视。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叶嘉莹先生说:“诗歌中所表现的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和修养”。有人将诗歌喻为“国家最珍贵的宝石”、“心灵涌出的最醇美的歌声”、“没有音响和旋律,但依旧是最动听的音乐”,这些充分说明了诗歌在文学殿堂中的地位。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不少诗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古代诗歌毕竟不同于现代文,它有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诗人生活朝代特有的时代背景,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并不太喜欢诗歌,再加上教师忽视对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应加强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掌握知识,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张志公先生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笔者经过探索实践,总结归纳了诗歌“三读”教学法。
一、初读感知,掌握基础
初读就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读,通过自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脉,把握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好课文注释、利用好工具书,了解诗歌的作者、体裁、背景、生字词、押韵等方面知识,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关此诗的常识及扫清阅读的障碍,为下步“精读”奠定基础。
如教《兵车行》一课,笔者就布置了这样几个自读题:1.什么是行?2.了解作者杜甫;3.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此诗的?4.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5.初步感知本诗的内容和感情基调。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完成。这些练习,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然后,教师可以对这几个自读题进行检查,遇到学生讲的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老师加以补足和订正。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学习诗歌应从哪几方面掌握基础常识,逐渐养成积极的学习习惯。
二、精读思考,解决难点
初读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精读,领悟训练重点及其它有关知识点。教师要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共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朗读方面,要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意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更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仍以《兵车行》为例,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明确了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我就提高了要求,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布置了这样几个课堂作业:1.根据课文注解,疏通诗意;2.归纳每节的大意;3.“行人”向“道旁过者”讲了他们怎样的凄惨经历?4.你认为诗中哪句话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5.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说说理由。6.诗歌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色?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要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精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来回答问题,激励学生互相订正或教师点拨,必要时做一点精要的讲解分析。教师要在学生回答每节大意的时候,进行板书,并扩充讲解全文的脉络结构。在找出反映了人民痛苦的根源的句子“武皇开边意未已”时,教师要做点评,强化学生对主旨句的理解。尤其是让学生说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时,要让学生说出理由。说明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加深理解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句子的思想感情。有的句子可能学生理解不到,比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封建社会,人们都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由于常年战争,使百姓的心理受到严重创伤,与生男相比反而更加喜欢起女孩了。总之,教师要灵活处理,保证教学重点难点的完成。这样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钻研、探索的能力。
三、品读体味,领会主旨
精读结束以后,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品读,对学生进行语言和语感训练。要求学生选择重要语段或精彩语句,反复品味揣摩,力求最好地表达出思想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比赛,可以让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来做示范等。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如果是经典的篇目,还要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仍旧以《兵车行》为例,教师要做品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对于课文中语气强烈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不断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比如:“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通过学生的品读,进一步理解唐朝统治者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
以上的“三读”,只是笔者根据语文同仁们的经验在诗歌教学中开展的一些尝试,尚不完善,希望抛砖引玉,讨教于大方之家。
(高昕,张晋良 江苏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