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艺术笔记

2009-06-02 06:58杨文丰
海燕 2009年4期
关键词:散文家行文散文

杨文丰

[小引]

尘嚣事忙,甚难有完整的时间宽松写作。以前在日记中,多有关于散文艺术的思考,遂找出日记。修修剪剪。生发扩展,终成本离散笔记。

1总觉得《庄子》其实就是伟大的科学散文——伟大的社会科学散文。

夜读《庄子》突悟:文学的“底线”恐应是:沉吟字句,达意表情。散文,尤其对于科学散文。莫不如此。

2文字要有节奏,要有内在的律动,更应有弹性。当似王维松间照的明月,石上流的清泉。

读董桥《无灯无月也无妨》,深感他的文字多富有弹性。能给人思维“活动”的空间。

追求文字的弹性,为的是杜绝文字的凝滞,杜绝文字的沉睡,还原文字风光霁月的生机、江河日夜流的气势。

3写散文,其实亦可尝试论文笔调,培根的随笔,罗兰·巴特的随笔。林语堂的随笔,以及近日读过的台湾吴心柳的随笔,委实都有论文笔致。

如想更好地写出文化意蕴,写出哲学。使文字在思想的星空奋力穿行。适当用用论文之笔,不失为一种好法门吧。

散文一旦加盟浓淡相宜的论文风光。当可使写作的思路表现出更有规则的流向、文脉更为明晰。

——散文就是散论。

4吾文力达四字:一日新;二日深;三日实;四日美。

此四字携手而行,还能不是水深浪静、鸟鸣山幽的境界吗?

5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作家只能生活、沉浮在语言的湖里,不,是家里。

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使语言成为存在的家呢?

而今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使现实生活、自然风物和科学知识进入文学,如何更好地使科学知识折射出葱笼的诗意和哲理。如何更好地丰富白话语言的词汇和表现力,如何使自己的文字多一些思想、文化底蕴、书卷气和笔记味……

6很欣赏电影家凌子凤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爱是互相欣赏。”

希望作品能被读者欣赏的前提,是作者与文字及题材,能够深度地互相欣赏。

——互相发现是互相欣赏的前提,也是互爱的前提。

——互相欣赏、互爱里天然已含包容,宛如秋天能将红叶深入地包容。

7有了宽深的河床。余下的就交给雨,交给风,交给云,交给鱼了。

有了构思的内容和结构,余下的事便交付文字或者语言,交给写作时的心境了。

当然。也交给作家的才情、悟性、意趣、知识结构和阅历。

8所谓共鸣,实乃读者读到了作家笔下的人人心中可能有或者可能感觉到,然却并未被或能被人人所能说出,而且能被文字具象如蝴蝶一般的细微的、微妙的东西。

共鸣总是伴随着程度不一的惊喜。

作为散文读者,共鸣其实还与获得了智与美的开启、撩拨有关,还与获得美的抚慰有关。

9黄昏,再读《蒙田随笔全集》。感到如果从表面看,蒙田用笔确似十分随意,有些篇章还只是纯粹用掌故、逸事连缀,然仔细读之,便可发现:蒙田行文还是注重结构的——以写人生感悟或以世事洞明为基,而且,其作品惯常引用一些诗句的写法可谓颇具匠心:利改善行文节奏。利转而拉大作品内容的范畴,使可读性更强。更大气。

想到日前购得的诗人痖弦序的台湾散文家《林耀德散文》。真叹服痖弦序中对林氏散文的艺术分析,尤其对其散文的结构分析,分析得真有见地!林氏是国内最注重行文结构的散文家之一。我真不敢想象,如果他的散文不选用和强化他惯用的结构形式。他还能不能写作……

是否可以简单地说呢,所谓的散文创新,除了内容,就是写法了,而写法,又怎能离得开结构形式的革命呢?

10散文结构,即便整体上是散漫、迷幻的,局部却断断得具体而精确。

11散文美学观、美感将最终决定散文家选字行文的抉择和走向,乃至最终决定作品的风格。

一个散文家最宜加强的修养,与其说是思想修养。不如说是美学修养。

稻田离不开水。美学修养之于散文家,就似水稻离不开水。

12散文是以“散”为结构内容特征的文体。

既然是如此的结构内容,又不能让读者感到作品似一盘散沙,其间必定有一根内在的串起思想珍珠的红线。

这真是一根几近神幻的红线啊!

如何设计乃至绾好这一根红线,与其说是机缘,不如说是根于作家的智慧之巧。

从这个角度观之,散文又是一种智慧的文字,更是得取巧的文字。

杨朔的散文其实就是以巧取胜的散文,只是巧得过火而已。

散文之巧,要巧得适度。

13昨夜,透过汽车的窗玻璃久久地凝望原野上的月亮。月儿先微黄,尔后白白亮亮。圆满在天,然却是那么的干净、单纯,干净、单纯得神神秘秘。

散文的文字也得干净而单纯,要克服白话文的过于浅白。过于“口水化”,而最大限度地凸现“汉字味”。

14深思熟虑,明白行文,内涵集中,舍得割爱,该是散文干净、单纯的前提。

15早逝的散文家苇岸曾多次说散文的文字必需是有机的。

我以为散文文字的有机,首先得依靠表现自然物的质感。而且是自然物在作者自己眼中特有的质感。

读自己一九九九年七月七日的日记:

今日小暑。上午观天象。整个天空,真似一锅稀薄的豆腐脑。白而细碎的云后的天空,蓝得静,非常之静。

大约只有千余米的能见度。无风。空气有些发亮,不,是泛亮。静静的空气,似经过奶油过滤的一般。远树朦胧,看树,就似隔着毛玻璃、磨砂玻璃看远方的树。

——我想这些文字应该还是有质感的。因是自己之眼观察所得,为“有我之物”,也比较具体,比较可感。

——写自己眼中特有的自然风物,而且还能如在眼前,才能说有质感。

单表现自己眼中特有的质感还不够,还要在散文中,以字句“反映出对物的抚摩,和物的对话,表出对物的热爱”(宗白华:《诗和画的分界》)。

16素喜日本古典散文,喜其有些病态、纤细幽微的艺术审美趣味。而且,日本古典散文总是那么注重感悟自然,总是愿意将情绪投射到自然风物之上。日本古典小说与散文其实也难区分。我总是将《源氏物语》作为散文来读。

读清少纳言的《徒然草》。其很自我的感物吟哦,其概括抒写,其津津乐道。总是那么温良、高雅、自在,自得其乐,还能泛出深深浅浅的神秘。

下面是随手摘录的清少纳言《徒然草》中的句子:

春天黎明很美。

逐渐发白的山头,天色微明。紫红的彩云变得纤细,长拖拖地横卧苍空。

夏季夜色迷人。

皓月当空时自不待言,即使黑夜,还有群萤乱飞,银光闪烁;就连夜雨,也颇有情趣。

从《徒然草》,可以窥得古代的大和民族注重自然审美情趣之一斑。

17散文在某种程度上。比之小说,更需要思想的含量,更需要警句支撑,因为小说因有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多少可以遮掩思想的苍白。或者朦胧思想,而散文不同,无法遮盖什么,犹同美丽的胴体,天然而赤裸。

仲秋时节曾游洞庭,于岳阳楼上读《岳阳楼记》,不禁想,如果此记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便文字再如何“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再“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也是无法能行之久远的。

对于散文,思想可以直白写出,亦可以曲笔如用象征表现之。茅盾的《雷雨前》,便是以象征笔法表现思想的。

可以一本书表现一种思想或一类主题,也可以用系列作品表现一种思想或一类主题。前者如棱罗的《瓦尔登湖》,后者有法布尔的多卷本《昆虫记》。

18散文得注重理性却又切不可太理性,太理性将导致行文板结,死气沉沉,缺乏灵气。

某些学者散文何以不堪率读,究其原因便是行文理性得过了头,文字灵气丧失,文字中没有云水的苍茫、山月的韵致和情感的波澜……

19散文中的观点与材料一般会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呢?

对此,我以为完全可以借鉴应用文的写法。

应用文材料与观点的组织形式不外乎三种:一是先列材料,后亮观点。这种形式,先介绍事实,说明论据,或列举数字,然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观点、推论出结论。这种安排由事到理,说服力强;二是先亮观点,后述材料。这种形式,常用层、段、条首旬首先概括亮出观点或问题,然后列举事实,陈述观点,多用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论述观点。如此的写法,可观点鲜明,头绪清楚,先声夺人。引人注目;三是边列材料,边亮观点。此即所谓夹叙夹议的方式。这种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的方式其实也是散文写作习用的手法。有的格律是显性的,有的隐性。

大散文家的风格都是以格律表现的,为依据而行文的。

秦牧无疑是散文风格家了,其散文的格律难道不是表现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交织整合吗?

——秦牧行文,无不以知识性和趣味性为“格律”,即为依据,无论是选材还是用字。

——秦牧散文风格的格律,从写作思维看是隐性的,从接受美学或从作品的阅读效应看,却又是显性的。

猜你喜欢
散文家行文散文
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
无与比肩的散文家、美国文学偶像琼·狄迪恩去世,享年87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第10届河北散文名作奖颁奖典礼暨百名散文家走进馆陶大型采风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