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苗
年轻教师,在参加工作不久,往往“满腔热血已沸腾”,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实现自己长期以来酝酿的教育理想,施展憧憬已久的教育抱负。他们在高涨的激情的驱使下,冲劲大,干劲足,不怕跌倒,不怕失败。所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有无数的“新点子”、无数的“大智谋”。但是,教育现状与教育理想之间毕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至少在短暂的时期内。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仅凭热情就能使自己的教育理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有些年轻教师就开始灰心、丧气、懊恼、满腹抱怨。经历这一段低迷的维谷以后,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便开始想方设法地“自我拯救”。
最好的途径就是向周围优秀的前辈们拜师听课,学习经骏方法。我的身边就有好多的年轻教师,非常之勤劳。教案要以“前辈”的为蓝本;“师父”的课,一节不落地听;有的甚至拜了好几个“师父”,每节课都要参考好几部宝典——老教师的教案。有些图省事的年轻教师便将从“前辈”“师父”那里学来的东西,按部就班地“倒卖”给学生;有些“爱动脑筋的”年轻教师则把“师父”们的学识进行物理整合,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传授给学生。但是,一切进行得却依旧不是那么顺利。
这些有主见的年轻教师,很诚恳、很谦虚地向身边的老教师们学习。可是,老教师们传统的方式方法,难免有些墨守成规,甚至是顽固死板,即便是些灵活创新的老教师,他们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绩,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方法有多么独特、先进,其学识、品位、人格魅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积淀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所在,不可能被别人原样“照抄”过去。所以,一些不甘心“拿来主义”的年轻教师们,在将自己的思想与老教师们的思想进行融合时,便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别人的“东西”不能完全接受,便尝试与自己的思想相磨合,而在自己尚且没有多大把握的情况下,就将“尝试”进行到了课堂之上,结果,课堂既不能如老教师的中规中矩,也不完全在自己的思路之内,不伦不类、举步维艰,课堂成了一辆拉不动的车。
在这种矛盾、冲突面前,这些年轻教师十分困惑,困惑于没有办法将知识以一种流畅自然的方法传达给学生,甚至会感觉找不到教学的出路。
我想说,遇到这种困惑未必是一件坏事,每位教师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级的学生也不一样,就像别人的鞋子未必适合你的脚,别人的教法到你那里也不一定奏效。倘若可以这样,学校甚至教育机构完全可以让某一位教师录像或者干脆用名家的课堂实录播放给学生。老教师的经验不等于权威,我们学习经验也并不代表照搬照抄。作为年轻教师,产生困惑,恰恰证明我们的思想与“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撞击。撞击当然会给我们带来阵痛,但是也会摩擦出火花。任何一种思想甚至人类的历史。不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矛盾中形成、发展的吗?而今,我们遇到了困惑,也预示着我们新的出路、新的机遇的降临。
不在“困惑”中爆发,就在“困惑”中死亡。有没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或者说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关键就看能否正确面对“困惑”。我以为“困惑”当前,我们要做的不是盲从、迷失、徘徊、犹豫、停滞不前,而应该潜下心。埋起头,冷静地思考“我们”的新思路与“他们”的旧思想各自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大胆迈出自己的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时,我们还要认真、透彻研究新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教学行为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律与要求,努力的方向正确无误,即便眼前我们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是说明我们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而已,只要我们及时调整,一定会取得成效。
这定然是一个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然而一旦我们穿过了这一段迷雾,我们的思想便会在汲取众长以及历经实践的锤炼之后得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性提升,从而迎来属于自己的教学春天。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