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毅
[提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加,国际油价的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推动国际油价攀升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价格冲击的反应,以及国民经济系统在石油价格冲击下的应对反应。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油价;石油产业链;通货膨胀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而且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缓慢。毫无疑问,国际油价不断飙升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而且将会加剧通胀压力。但是,目前高油价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
一、推动国际油价攀升的原因
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可或缺和难以替代)与原油储量和产量的限制,使原油价格影响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十分敏感,且波动性较大。第二,原油供求结构的失衡使原油的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从储量、生产、运输、炼油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的波动。第三,尽管原油供求大致相当,但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影响到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相关变量,往往在一定时间内决定着价格的走势。如战争、恐怖袭击、石油工人罢工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性因素严重影响甚至左右油价走势。第四,通常情况下,经济衰退时期原油库存的下降对油价支撑作用不大,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则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而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原油库存的增加对油价有平抑作用,但原油库存下降则会极大地支撑油价上涨。第五,在经济衰退,原油需求减少,价格下跌时,产油国减产措施往往难以起到抑制油价下跌的作用,增产将加速油价下跌;而在经济复苏,原油需求增加,油价上升时,增产对平抑油价上涨作用有限,减产则会明显加剧价格上涨。第六,原油市场的投机与市场预期往往加大了原油价格的波动,国际原油市场中投机因素对原油价格有着10%~20%的影响力。
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石油作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石油价格的变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都将产生影响。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几次世界经济衰退,都与石油价格暴涨有关。一般说来,国际油价上涨将通过贸易形式使石油进口国家的收入转移到出口国家。石油净进口国的真实国民收入或GDP将遭受损失。在石油净进口国,由于生产成本因油价升高而升高,厂商将降低产量;供给减少,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此外,油价上涨将通过进口产品特别是进口石油产品,直接影响消费品价格上涨。价格上升、收入减少使国内需求下降,导致失业率上升。遭受真实收入下降损失的消费者希望提高工资,这又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通货膨胀加剧,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消化。这种“通胀——工资”之间的恶性循环,将严重危害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1交通运输业成本与加价压力并增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各种交通工具都离不开石油作动力,交通运输业成本中,油费一般占30%左右,因此油价上涨直接增加该行业的成本。
2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沉重压力
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但这里却存在着一个时滞的问题,对企业的收益提高会有影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因此在短期内,国内石化行业依然会面对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而对于再下游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整条石油生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重。
3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与成本的相互拔高阻碍消费需求的扩大,我国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如我国正在步入汽车消费时代。国民口袋里的货币增加,汽车降价风波此起彼伏,购车成为我国新的消费热点。但由于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居民汽车消费倾向也发生变化,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制,具备购买能力却无力养车,因而车市出现持币观望现象。在高油价时代,其他方面消费者同样要增加更多的支出,如日常生活、交通旅游因成本提高消费同样受到很大影响,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收入较少的居民考虑到油价上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实际收入可能下降,因此,首先可能考虑削减与基本生活无关的一些开支,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
4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中国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高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我国始于2007年底的新一轮物价上涨有两个源头,一个是粮食价格的上涨,另一个就是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油价不断大幅上升的压力,我国已经三次上调成品油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三、应对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说,开发利用替代能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发展中的“石油困扰”。
1将节能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2003年,我国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4%、31%,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我国的能耗非常大,能源利用率很低,节能的潜力巨大。面对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我国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开展节约能源活动,应将节约能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2加快国内油品定价市场化步伐
目前国内“中准价格”仍由国家制定,且晚于国际市场一个月,从价格机制上看,中国油市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近日燃料油期货交易的推出,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是,燃料油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小,燃料油期货价格尚无法达到整个油品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作用。而其他油品目前市场化程度较低,无法进行期货交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以中国在亚洲原油市场所占的份额,推出自己的原油相关品种期货,完全有可能形成标志性的地区市场价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3利用部分国债资金开发利用新能源
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采暖和地热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只要适当给予政策支持,才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考虑由政府利用部分国债资金,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工作。
4加大中国沿海石油勘探开发力度
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给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
5在国际油价高涨时尽可能调回海外份额油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委内瑞拉、秘鲁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份额油,已经累计在海外生产原油6000万吨。另外中石化、中海油等中国石油企业也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国内进口成本急剧上升之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我国石油企业生产的份额油调回国内,减少从国际市场上直接进口原油的价格风险。
6强化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和价格调节基金
在扩大石油产量的同时,必须建立石油储备系统,提高石油储备库存,避免我国经济受到国际石油供应波动带来的冲击。目前国际上存在公司储备、政府储备和中介组织储备三种石油储备体系。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考虑实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起步阶段,石油战略储备以国家为主的,并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商业储备。战略储备用以应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中断为主;商业储备用于调节油价的大幅波动。价格调节基金则用于石油供应紧缺时的辅助手段,既可用来临时购买补充,也可用于补贴高价油时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