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009-06-02 06:58张清华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教学教育

[摘 要] 一堂语文课应该关注什么,交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培养了那些能力,教师应如何让自己的课出彩。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教师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课;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80-02

2007年11月我参加学校的“周五”相约新课程活动,主题是“有效课堂,我们关注什么”。我选择的课题是《散步》,触发我选文的缘由是受余映潮老师板块教学的影响。可几次试课都不理想,究其根源可从下面几点分析:

一、 如何挑战“权威”的问题

起初认为只要把专家的课稍加修改即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试课就以缺乏新理念而告失败。细细品之是自己对接受的知识没有消化,只是通盘接受。其实这就犯了教学大忌,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又何尝不是这样,上课前就把别人的教案一抄,第二天就照本宣读。试想一下我们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文学修养、生活经历等与专家会相同吗?这样教不要说挖掘他们的潜力,就是最起码的训练学生的思维都达不到,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吸取精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整合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 如何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

试课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很是着急,为了让课上的更精彩,我就到处找参考资料,从网络到教参,从《教案集》到《名师新课堂》。可是后来还是以一堂课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告终。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引起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三、如何把握教材,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作为教师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特别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尝试。

1、要学会提炼主问题。在现行的提问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很重要,它不仅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迎刃而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教学争取大量的时间,使教学显得游刃有余,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如本课,对课文主题的把握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试拟一个标题,要求精炼。这时,学生拟的标题五花八门,有“亲情”、“大路”、“世界”、“母爱”、“尊老爱幼”、“三代”、“田野”等。然后把学生拟的标题进行归类,并说明拟题的根据。就这样一堂课围绕学生自己拟的标题展开教学。对散文人物形象的分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写了几个人物,你更欣赏谁,请说明理由。而不是搞什么所谓新颖的时髦的设计,反而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学生搞得思路模糊。

2、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如在上《散步》一文,让学生整体感知时,我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找出认为写的好的句子。在这里我没有采取齐读或默读的形式,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阅读的质量提高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特别是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是教师是演员,在讲台上表演,而学生是忠实的观众,在下面被动的听看。这种主体倒置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上面吹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评课老师非常看好,把开课老师评得“马桶滚花”,但实际学生所得甚少,甚至可以说没有。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文章的方法,比如:圈点勾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读书札记。这是学生最缺乏的,很多学生上了众多的语文课,读了六、七年的书,却不知道如何读书,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悲哀,教育误人的悲剧。

3、不要跟时髦。现在很多优质课评比、公开课开课等要求老师一定要用多媒体技术,否则评分评课便打折扣,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多媒体教学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它不是万能的。有时它不及传统语文教学来得实在实用,比如:我在《散步》教学中一共用了一张图片四张幻灯片,没有花俏的制作只求简单精炼。同样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我们教学的实际,确定具体的方案,不要人云也云,紧跟时髦,把语文教学搞得不伦不类。特别是一些本身对计算机“七窍六通”的同志,也赶鸭子上架,使得自己贻笑大方。

四、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一堂新课,它的意义决不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学到了多少考试的内容,只瞄准中考,教育又怎么能发展?站在原地感受雾迷笼罩的压抑的人,将永远迷茫。向前迈出一步,我们就有了穿越迷雾的希望。

【作者简介】张清华,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中学教师。浙江 衢州324002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教学教育
语文课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