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景荣 孙沛华
【摘要】在信息技术促进有效教学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该研究以小学数学的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为例,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在真实的环境下记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育叙事研究
一 研究的缘起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金纳发起并推动“程序教学运动”以来,信息技术就开始与高质量的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观点愈来愈被重视,而这也几乎成为业界的一个共识。“有效教学实质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1]。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笔者在想、并且尝试着在做的研究课题。
教育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内率先兴起,指对教师生活故事的研究。教师通过对一个个亲身经历的实践经验的描述为教育研究提供素材,理论研究者从教育事件的显示过程中建构教育的意义。就一些具有“叙事研究”精神的研究者或读者来说,“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 [2]是最理想的形式。它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而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学者建议:至于不能科学解释的现象则应照维特根斯坦的教导,应该对其“保持沉默”[3]。这样,叙事研究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郑颖立、张际平教授在《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一文直接提出“技术叙事”这一概念,“将教育叙事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特殊运用单独划分出来,主要体现在技术叙事的一切都是围绕技术应用这一中心开展的,它所记叙的内容都不能脱离技术在教育各环节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因而处处体现着技术的内涵和特征”[4]。本研究亦是采用这样的思路,继而在真实的环境下记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信息技术对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二 信息技术促进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叙事研究案例
1 叙事环境
计算机及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了兰州市某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T小学。该小学有24个教学班级,其中50%的教室配备标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办公室都拥有连通因特网的计算机,且支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因受时代文化影响的不同,35岁以上的教师平时上课基本不用信息技术。而新教师在教学中则经常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其中部分原因来自于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对新观念的回应,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于学校制度的支持。
2 叙事人物
T小学对于任教未满三年的新老师,要求每月至少挑选一节课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完成教学内容,简称“月月红”活动,并且学科组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等环节,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本研究选择了一名新教师L教师,他任教两年,现为三年级二班和四班的数学教师。作为一名新老师,L老师目前仍是“月月红”活动的参与者,并且经常使用信息技术备课、上课,有利于解答前文中提到的问题。本叙事研究将对L教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某一知识内容的备课、上课以及教研组评课的全过程进行叙述。而笔者不仅会作为这一过程价值中立的陈述者,同时也会作为L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助手和意见参考者参与其中。
3 叙事过程
(1) 备课
选定教学内容
这是我与L教师的第三次接触。第一次是在校长的介绍下我们彼此认识的,大家一同就我们研究的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展开了讨论。L教师肯定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但认为不同的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会有不同,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用到信息技术,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第二次是我在前一天听L教师用信息技术上的一堂课。我发现L教师对从网络上下载的课件并未做出改动,而是采用直接的“拿来主义”,其中一些环节很明显与L教师的上课思路不符,但由于大屏幕似乎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L教师也只能随着课件往下讲,最后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这一点L教师在课后也坦诚的向我说明了。
今天,我与L教师商定要一起完成一堂课。具体说来,就是L教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我来尽可能的提供一些技术与理论上的支持。这样,我们选择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几分之一”这节课,本课教材来源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选定这节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1)“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本学期一个重点知识内容,网络上有大量的教案和课件可供教师教学参考;2)作为一堂新授课,创设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注意,而多媒体技术能将情境表现的更加直观生动;3)“几分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是一个难点,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动画来将这一抽象知识点形象的表现出来;4)“平均分”是分数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用投影大画面的展示可准确的强化这一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确定教学流程
经过一个周末,L教师告诉我,他从网络上参看了不少的教案,也下载了适当的课件,对如何上这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把握。在与我说课的过程中,L教师道出了教师们不愿用信息技术上课的一些原因,比如网络上虽然资源很多,但想找到合适的也并非易事,尤其是年级稍长的教师,就更不容易了;还有,即便下载到了一些资源,每个教师对教材、教法的把握也不尽相同,一般原则上都是需要将自己的思想融进去,也就是要对下载到的资源进行修改,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上次自己在课上犯的错就是由于不怎么会处理加工课件所致。同样,这个课件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我鼓励L教师不要太担心技术上的问题,并答应我会帮助他完成课件的修改工作。刘老师很高兴,表示如果可以达到效果,他也会主动学习如何修改和加工这些资源。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在下面修改课件的过程中会具体谈到。
修改教学课件
根据我和L教师的讨论,形成了以下几点修改意见,在这里我逐一说明并叙述修改过程:
充分利用情境。原课件创设了一个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分桃子的情境,该情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该情境中所提出的“如何将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且如何表示”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我们讨论如果在向学生们讲解完“二分之一”这个知识点后,再利用情境解答问题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利用Photoshop软件处理了原课件中分桃的图片,将其表现成二分之一,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以回答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
实例贴近生活。为了形象的表现知识内容又不脱离教材,我们决定仍选取教材中给出的 “月饼”,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实例事物。原课件中以一个黄色带纹理的圆代表月饼,我们认为对于一堂重要的新授课来说还是过于抽象。于是我在百度中进行了“月饼”图片的搜索,选取合适的图片之后对其进行CS处理,保存为“GIF”文件插入到课件中,一个“真实的月饼”素材完成了。
动画表现“平均分”。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就在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我们讨论要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一定是“将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一份的大小是一样的”这一概念,动画是一种较好的表现手段。我们在PPT中选中月饼的图片,打开“图片工具栏”,用“剪裁”工具将其剪成左右对称的两半,然后在“自定义动画”中进行设置(主要用到“陀螺旋”动画),制作将整个月饼从中切开、分离、旋转、移动、重合的整体动画,表现“平均分”的含义。
直观体验“分数的比较”。“分数的比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这个知识点很抽象,我们认为一定要向学生说明此阶段分数的比较一定是基于相同大小、质量的物体,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不同物体分数的比较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件中先将两个大小相同的矩形重叠起来,之后逐渐分开,告诉学生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然后固定好位置,再将一个矩形平均分成3份,取出一份和其它两份逐一对比,加深平均分的概念;再将另一个矩形平均分成4份,并做出同样的动画对比;最后取1/3矩形和1/4矩形比较大小,用形象的图形表现抽象的概念。
确认教学课件
我与L教师如约在QQ上进行联络,并将修改好的课件传送给他。他兴奋的告诉我动画做的很好,他还有一些建议,是否能够再将月饼分成4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分数平均分的概念。我按要求对课件进行了再次修改。接着,L教师又仔细检查了课件,认为其中的一些词语运用的不够“儿童化”,例如在动手折纸活动的要求中“如何表现正方形的1/4”,学生不易理解和操作,应改成“怎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出它的1/4”。一个“涂”字表现出了一线教师的细致与经验,确是我不曾注意到的。
(2) 在三年级四班上课
经过充分的备课,L教师满怀信心的向学生展示了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果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的回答如“何将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以及“如何将两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人”的问题,强调并回忆了必要的先前知识。紧接着,L教师提出“如果只有一个桃子,怎样平均分给两人,又该如何用数字表示出来”的问题,在学生们的疑惑和思考中引出新知识的教学。
接下来,L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将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的动画,说明了1/2的含义、读法和写法,继而询问是否可以解决前面情境中唐僧师徒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回答,强化了知识点的学习。L教师又将月饼平均分成四份的动画演示出来,并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反映很积极。在动手操作的环节中,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将正方形的纸平均折成4份、8份的方法,L教师在讲台上也做出了展示。在分数的比较环节中,通过动画对概念准确的诠释,学生们理解并正确回答了L教师提出的5道“分子为一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且归纳出“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定理。
(3) 观看录像,聆听教诲
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都很紧,只有下午才会稍有空余时间。我与L教师联系到一位优秀的老教师,将早晨上课的拍摄录像拿给她看。她看后夸赞了L教师的优异表现,感叹道:“年轻人会用电脑就是好,课上的有新意,动画把知识点表现的很透彻,学生们兴趣也高。”同时,她向L教师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初学分数一定要反复向学生强调“平均分”的含义,加深印象,否则他们概念总是模糊的,这一点做的还不够,应加强注意;第二,折纸环节不仅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且一定要把这些展示出来,增强他们创造的信心,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但这节课展示的不够,一张小纸片在讲台上摆弄,后排的学生会看不清楚,应该换张大纸或想点其它办法。
(4) 调整教学思路
根据老教师提出的建议,我们再次修改了思路。L教师决定在下节课中要特意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并向我拷贝了教学录像回家观看揣摩,在课件中我们也将“平均分”加上着重符表现(如字体和颜色的差异);而在展示学生折纸时,我们决定用视频展示台,将学生的作品通过大投影表现出来,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到折纸的痕迹。
(5) 在三年级二班上课
这节课被安排为L教师的“月月红”公开课,学校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参与了听课。由于已经有了上节课的经验,加之老教师的指点,这堂课 L教师上的游刃有余,成功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6) 教研评课
这一天是数学教研日,共用12位数学教师(均已听L教师的公共课)参与了教研活动,并就L教师上周五的课堂教学作为课例进行点评。首先是L教师说课环节,他完整的描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内容。接下来教师自由发言。W教师认为:“L教师最近的进步很大,就这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明确,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吸引人,导入符合学生兴趣,过程、环节合理,条理清晰,绝对是一堂优秀的教学课例。”S教师谈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这节课成功的重要一点就是情境的创设,合情合理。能够看出L教师花了大工夫备课。”Z教师补充道:“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动画呈现的好,不仅突破了‘平均分的难点,而且在比较分数的大小上效果也很明显,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学会了。”“嗯。还有,当大屏幕展示出学生们的折纸的痕迹时,显然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孩子们的创造力还是很大的,许多折法很有新意。”Z教师接着说。……
许多教师都一致认为这堂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L教师吃透了教材,并结合信息技术完美的把它表现出来。我想对于一个新教师而言,网络上那些成功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一定也帮了L教师不少的忙。当然,有些教师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认为L教师在教学语言表达上仍有欠缺,比如有时会忽视点明“平均分”,有时会只说1/2或1/4而忘记主语“谁的1/2”。我想这些还是需要时间以及更多的交流,帮助L教师专业的成长。
三 研究总结
据笔者调查,该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还是结合课件进行教学,而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制作,但由于技术原因,除了能唤起学生注意之外,只能起到替代黑板的作用;二是下载直接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原课件的思路左右而颇受束缚;三是下载后修改使用,这种方式一般最为提倡,只是仍然由于技术原因,又缺少指导,修改也颇费周折。
在本次叙事研究中,信息技术对L教师在教学中的帮助主要体现在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调整三个环节。首先,在备课中借鉴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选择下载教学课件,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其次,在具体上课环节中运用动画向学生呈现教学情境和内容,并借助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再次,在课后与其他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探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通过这次研究,L教师切实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对自己专业成长带来的帮助,希望能继续加强合作,并表示愿意进一步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更好的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123.
[2] 李新叶.教育叙事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4):9.
[3] Strauss A.& Corbin J.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M]
台湾: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19.
[4] 郑颖立,张际平.从教育叙事到技术叙事——关于技术叙事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8,(1):141.
A Narrative Research of Promoting Effectiv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 Jing-rongSUN Pei-hu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
Abstract: In some respects of promoting effective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narrative research offered a better way of thought and method to research. In this study, we hold some knowledge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s an example, used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narrative research to record the teacher how to u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each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and explained ac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 effective teaching in practical.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ffective Teaching; Education Narrativ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