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常青
一、英汉对比翻译能力的缺失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中国无人问津诺贝尔奖的关键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一语道出了中国外语教育面临的尴尬事实:理解不到位,翻译技巧不掌握,英语及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低。
中国翻译家协会主办的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戈宝权翻译奖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办的CASIO杯翻译竞赛并称为我国三大翻译竞赛。然而这三大主要面向青年翻译人才的比赛,却同样缺乏艺术性与文学性的整体缺陷。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CASIO杯翻译竞赛评委黄源指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本30万字的小说需要翻译者打磨两年才会交稿,而今半年译成已成为平均速度。反观大批参赛者的来稿,处充斥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造……平台”等等僵死的、新八股式的语言。黄源深表示,竞赛中的新八股并不是个别现象,绝大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文表达都令人汗颜。
二、英语写作的僵化模式是对翻译淡化的反映
1.用汉语思维,逐字翻译
有的考生对英语遣词造句无把握,便用汉语构思文章,将汉语句子硬译成英语。
2.句子逻辑关系混乱
部分考生因受汉语结构的影响,对句子中主谓语及状语之间的位置安排不妥,造成逻辑混乱。
3.与汉语干扰有关
即负迁移,也就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干扰,以及与所学外语的某些特点、某些规则造成的干扰有关。首先,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认识方面有差异;其次,对同一现象,同一意义语言表达方面有差异。如果把汉语直译成英语,英国人则会不知所云。
三、翻译和写作的不可拆分性
翻译是一座桥梁,要求大家把握源语言及目标语言的特点,因此两种语言都要有很深的造诣,对写作自然要求很高。如果在此过程中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翻译的水平提高应该不是不能克服的问题。
东西方民族各有各的思维形式,西方民族的思维形式是重在分析,这使西方人惯于“由一列多”的思维,句子结构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各种短语和从句,由主列次、递相迭加、结构复杂,但形散而意合,形成了“树杈形”的句式结构。而东方民族思维形式是重在综合,这使中国人注重整体和和谐,强调“从多而一”的思维形式,句子结构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顺序为语序链,形成“流水型”的句式结构。我国学者吕叔湘先生曾对汉语句子结构作过分析,他指出:汉语里持多流水句,一个子句接一个子句,很多地方可断可连,汉语的这种流水句式,用节节短句逐点交待,把问题层层展开。这使得在表达相同内容上,汉语句子在数量上往往多于英汉句子,因此翻译时,汉语的几个短句往往可以译成一个由英语关联词及各种短语联接在一起的一个英语长句。
必须摒弃翻译写作过程中追求一一对应的关系,并机械地把中文译成英文的方法,应该把中文句子结构彻底地忘记,然后用比较简单的“万能”英语表达。平常不妨做一做这样的练习,通过阅读不认识的词条的英文注解,然后试着把单词译成中文词,再去对照英汉词典的汉语释义,慢慢地就会开始领会用英语表达的门道了。
在实际翻译与写作过程当中,脑子里想的是中文句子,然后把一个一个的中文句子译成英文。在翻译的时候努力寻求一一对应关系,希望找到与中文词对应的英文单词。结果句子结构和单词的选用受到中文的影响,自己也觉得费劲;或者觉得表达的意思差不多,而实际上给人的感觉依然还是中文。若是让老外来看这篇作文的话,也许根本就弄不清楚文章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出路在于把中文译成英文时,不要去追求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应该忘掉中文的语法结构,句法形式则可能要整个地打乱,做到“钻进去,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看意思是否到位,“跳出来”就是要忘记中文的语言形式。实际上把英文译成中文也是一样的道理,关键是要在转换中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果写出来的句子整个结构都在对应,无异于用英语词说中国话,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总之,大家首先要认识到翻译与写作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有意识地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然后系统学习英语汉语的规律特点及区别,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最后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尤其重视对文章的翻译写作。长此以往,相信大家的英语学习及汉语的表达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