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理猜想能力的培养

2009-06-01 09:27马建新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生

马建新

摘要: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这也是物理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物理教学;猜想能力;初中生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要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地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了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

(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

(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

(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其实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与质量有关。

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猜想的重要铺垫。在对学生的成功表扬和鼓励的同时,也不要吝啬对学生失误的“惩罚”。课改以后,曾有一些人说学生就是“上帝”,“上帝”犯错误是有原因的,也是可以容忍和谅解的。我不赞同这种主张。《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文章谈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很赞同。有些课改公开课上,部分学生的语言很粗鲁,行为很不礼貌,甚至学生跳到了课桌上老师都不能说他的不是。为什么?因为老师们说课改是不主张对学生批评的。可这样的行为难道还值得表扬和赞美不成?在参与式学习的知识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穷于应付,根本就不拿脑子去思考,他们“探究”的结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待学生的这些问题时,教师的迁就就是纵容,往往会适得其反。表扬是一把双刃剑,过多地使用会掩盖学生的瑕疵,甚至可能最终酿成大患。有些教师的眼光始终盯在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身上,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他们的表现。还有些教师则相反,眼里只有成绩较好的那些学生。人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会越来越明显。我们过去的教学就忽视了它的客观存在,为了体现所谓教育的公平和合理,选择了一种只适合部分学生的方式,但却强迫更多的学生也去适应它,如此协调的结果是我们的学生一届比一届缺乏创造力。客观地说,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前者使学习好的学生逐渐失去了进一步提高的机会,时间一长,使优秀者不再优秀;后者则导致部分学生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使原本就有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新课程就是要改变这种“大锅饭”式真正的不平等,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大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作为教师,尽量要多动些脑筋、多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善于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的探究。探究的过程应当有悬念、有波澜,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并从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发散性思维。中学物理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培养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途径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关于“比较法”教学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