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伟
【摘 要】项目导向式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推行项目导向式教学,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要的“对接”、充分体现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推行项目导向式教学,需要以项目为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项目为导向,推进实践型教学改革;以项目为依据,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项目导向 人才培养 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应用性、实践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项目导向式教学的作用
(一)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项目导向式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项目的推进,使学生了解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强调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参与,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技能的培训结合起来;强调以项目为“媒介”,使学生有一个岗位实习与锻炼的机会,避免了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充分体现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只是手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开启智慧。项目导向式教学在运作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合作的团队,是平等的合作者,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的方式,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项目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而这些都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构建完整的项目导向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以项目为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特征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特殊性,即必须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和项目设计与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要以实案操作的模式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岗位能力。在应用中,我们是通过为企业提供方案策划、咨询服务的方式为教师搭建一个实战的平台,并且这种服务要以项目为基础。如与某企业签订全年的服务合同,提供企业文化项目咨询。从企业文化的导入到巩固与提高,分阶段开展工作;从企业文化现状的诊断报告、企业文化的培训、企业文化体系的设计、企业文化专题活动的设计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工作。这类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和水平,同时还要深入企业,了解与掌握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将书本的理论简单地套用到企业当中。实案操作的模式虽然在运作中难度较大,但它可以实现真正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二是要鼓励并要求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市场营销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专业教师要通过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方式,使自己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达到参与项目运作的职业要求。
(二)以项目为导向,推进实践型教学改革
实践型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具体教学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方式,如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等。而项目导向式教学通过以项目为主线,贯穿于一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项目的运作,使学生了解项目操作的全过程与操作的技巧,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如企业文化课程教学中,以某一项目为背景,在对企业文化诊断阶段,要求学生设计企业文化现状的调查问卷、完成问卷的调研工作、汇总调研结果,完成调研报告。在企业文化的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的企业文化体系设计,包括企业精神文化的梳理提炼与设计、行为文化系统的设计与落地推广方案的设计、物质文化改造方案的设计以及企业文化专题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完成了这一系列的项目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设计方案之后,会对企业文化的实案操作过程形成非常系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会消除学生对课程的种种疑惑:企业文化不就是给企业设计精神理念吗?企业文化工作到底怎么开展?企业文化怎样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项目导向式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同时,真正理解与消化了课程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为辅导的教学思想,建立了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依托,以教学管理的良性运行为保障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以项目为依据,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考核、人才评价的模式是期末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多地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甚至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而评价机制历来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推行项目导向式教学,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要求建立一套能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能力评价体系。这套评价体系应以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以此来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某一岗位所要求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既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的科学化与合理化,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即取消传统的、单一的闭卷应答方式的期末考试,进行非考试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80%取决于项目方案设计的创新性与适用性,20%取决于学生的勤奋敬业、遵守制度等实际表现。这种新型的考核方式的建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项目方案设计的重视程度,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的运作过程中,真正学到和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实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忠.项目导向式数学教学的源与流[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5):44-46.
[2]王兆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商科创新性人才的有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 2006(10):45-46.
[3]孙爱东.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2):45-46.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