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安 张文明
摘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于2008年开始进行“双证融通”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在该专业构建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双证融通+大赛引领+行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高效、可行的道路,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实现职教富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高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的必要性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简称“双证融通”),它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双证融通”的实质是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即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
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职业、职业群的彼此对应,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做法,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实际上都已经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合二为一。
我国的高职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早在5年前教育部就提出:要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进‘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由于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因而,实行“双证书”制度,必将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更受市场欢迎。
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基于“双证融通”体系的课程设计要求高职课程体系贯穿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作纵向与横向的整合。我院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构建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双证融通+大赛引领+行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行业区域为背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本专业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人才市场的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双证融通”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引入最新技术,彰显行业特色按照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突出对高职学生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以国家技能大赛(如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智能楼宇”等)为引领,将现代最新技术引入课程设置,并进行有机整合,科学合理地开发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数控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剑杆纺织机安装与调试》、《浆染机控制与调试》等课程。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纺机行业紧密结合,增加了《剑杆织机安装与调试》、《浆染联合机调试》、《纺织工艺与设备》、《纺机结构与传动》等课程。此外,为更好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优化,如将《电工技术》、《电工技术实训》课程分别整合为《电工技术与技能》和《小型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将《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三门课程整合为《电子技术与技能》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将《单片机技术》、《单片机技术实训》课程整合为《单片机技术与应用》。
按职业活动序化课程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技能大赛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对原有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科学序化和加载,并制定完善了配套的行动导向式课程标准。例如《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课程,将课程组成员在校企合作中的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以企业的五个真实任务(即水位控制工程、触摸屏在机械手控制上的应用、工业流水线控制工程、全自动恒压供水系统、雨刮器综合测试中心设计)为驱动,根据近年来技能大赛的要求,加载了楼宇智能控制项目。再如,在《电工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中,结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设计了七项学习任务:安全用电及触电急救、万用表的组装与调试、室内照明线路安装、三相电路安装、低压配电柜的安装、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认识维护与选择、动力头控制线路安装与调试,并对每一项学习任务设计了合理的教学情境。这种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的教学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型知识体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做,使学生掌握了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落实“双证融通”
在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中全面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理实脱节”、“机电分家”的问题,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改革项目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获得了学院教学成果奖。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讲练结合围绕维修电工技师岗位应知应会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部分理论课程与相应技能融合起来,形成项目化教学模块,教学中对照现场实物,将讲授与演示、示范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制的视频教学课件,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做到精讲多练,彰显理论,强化技能,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结构上融为一体,同时对每一个项目给出必要的思考练习,以强化巩固应知内容。
仿真结合过去学生只能对照模拟电气控制柜进行测绘,但模拟电气控制与真实的机床控制大不一样。在实际的机床运行过程中需要有多种检测保护环节,例如,钥匙锁是否打开,电气控制柜门是否关闭,机械传动箱门是否闭锁等。为此,我们将工厂车间的实际场景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资料插入课件供学生学习了解。这种以实验室、实训室、实习车间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技能操作训练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实习期,缩小了教学模拟实训与生产实际的差距,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机电结合现代加工工业离不开电力拖动,以往教“电”的教师不懂“机”,导致机电教学脱节。为此,我们到车间摄制录像,请专业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包括机床运动部分,电机的变速、转向,冷却泵电机与主轴电机之间的联锁关系,电气控制柜及相关保护等,并将拍摄的资料进行编辑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成数个片段插入到课件中的相关页面,适时播放,使学生了解“电”是如何控制“机”的,在有限的学时内增加了学生对机电技术的认识,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热爱本专业、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的信心。
知行结合在教学中深入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每个项目或任务均采用六步教学法,即通过引导文引导学生完成实际工作固有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例如,模拟某企业接到一个订单项目,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能完成某功能的电路,让学生通过明确项目要求→市场调研→小组讨论→制定计划→确定方案→项目实施→调试修正→营销策划→成果发布→回答顾客提问等环节,模拟企业设计—生产—营销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今后从事职业技术活动时能系统地考虑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电路设计与分析能力、电气制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产品营销策划能力等。实践表明,这种将真实工作任务与教学有机融合的工学结合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行动导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考证结合围绕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将维修电工(技师)考证内容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把考核成绩纳入到考证成绩的评定之中。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缩短了培训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一套包括考核标准、考核方法、成绩档案管理等内容的考核制度,并根据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进行了相应的题库建设。以电工技术(应知部分)为例,题库量达1059题,已连续在2007、2008级学生中实施了“教考分离”式考核,确保了鉴定工作的有效实施。在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推行综合性考核与形成性考核,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考查,同时注重职业素质的考核,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将实践能力与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现场考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种方法,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同时注重核心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接轨。实践证明,严格考核不仅可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同时也可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内外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本专业教师团队不仅自编了特色教材,而且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发了配套的多媒体立体教材,这些教学资源渗透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和教学设计理念,学生不仅可在现场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在场外学习,学生在任何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都可以通过HTTP浏览器进行在线学习。教学网站功能强大,不仅画面美观,而且内容丰富,包括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精品课件、电子教案、习题例题、教学视频、在线答疑等网络教学资源。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信息资源庞大、易于查询、便于检索等特点,因而为学习者构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意义建构和创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在线答疑系统与教师交流。
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素质高、结构优良、梯队合理、科研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训设施建设的步伐,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普通提升本专业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常州市红旗班组,多名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级优秀教师、市立功先进个人、市师德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市五一巾帼标兵。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学院长期聘请紧密合作型基地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以聘请短期专家的方式,每年至少为本专业聘请一名国家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进行专业指导,聘请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进行定期技术讲座。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实习并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结合个人专长,为现有的专业带头人制定量身订做的培养计划,委派其出国参加专业及教学法进修,使其成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并掌握行业先进技术的领军人物。
软、硬件资源更加完善,建设成效显著在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及实训条件建设。本专业现建有3门省级、11门院级精品课程,《组态软件与触摸屏技术》正准备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在教材建设中,本专业开发了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其中,与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公司合作编写的《组态软件控制技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该项技术没有教材的空白,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教材。我院专业带头人与教育部自动化教指委工作组其他成员共同编写了以大赛为引领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教材,已经公开出版发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教学团队共主编、参编了28本具有“双证融通”特色的教材(含讲义),其中主编、参编出版教材13本。目前,在本专业课程中使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自编教材已占80%。在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中,教学团队成员勇于创新,几年来自主建设的“流水线自动控制实训室”、“浆染联合控制实训室”等一批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室分别荣获学校教学成果奖。“流水线自动控制平台”获得江苏省高校自制教具评比高职院校唯一的三等奖,并被兄弟院校作为典型机电一体化综合设备引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学生乐学好学,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双证融通+大赛引领+行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形成。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与行动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于一体。我院组织的工学结合成果发布会在校园网站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常州科教城》报登载在2009年第三期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仅课堂教学如此,我院在课外活动中也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工学结合之中,学生科技苑如火如荼,电子实训室随时对学生开放并提供服务。最佳团队组织奖、最佳布线设计奖、最佳程序设计奖、最佳电气安装奖、最佳排故奖、最佳营销策划奖、最佳信息发布奖、最佳PPT制作奖、最佳答辩奖、最佳“小教师”奖……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实践中都有考核、有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学生在全国数控维修大赛和智能楼宇大赛中也频频获奖。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适应未来岗位的工作能力也大大加强,有一些学生在实习顶岗期间就能担当企业的主要技术角色。近五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99%,而且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宋志刚,朱梅,孙卫和.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陈爽,冀国峰.欧亚五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4).
作者简介:
陈跃安(1958—),女,江西萍乡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技术、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