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突出强调“合作学习”。由此,一些老师错误地认为,一节课,一定要有合作探究的时间,否则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纵观当前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讨论、分组越来越流于形式。要知道,形式上的分组不等于合作,形式上的讨论不等于探究。也有不少老师只满足于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却把40分钟外的时间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并美之名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不误”。
确实,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合作学习应建立在学生个人钻研、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而且学生的情感投入程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才是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
误区之一:自主与合作的困惑
如何看待“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呢?本人认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不对立。就人的发展而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合作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并非贬低“自主学习”的价值。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一是就它的整体过程而言,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等,一定要建立在依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二是学习也需要合作、需要交流、需要碰撞。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交流,才能取长补短,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碰撞,才能不断出现思维的火花。这种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人是学生,受益的还是学生——那种沉甸甸的收获感、那种苦苦求索后拨云见日的成功感、那种会当凌绝顶的征服感会激励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误区之二:教师角色的退化——教师无用论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因为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来得以实施,因此,师生角色的转换是实现“自主”与“合作”的瓶颈所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要求学生应由以往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转换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应由问题的被动解答者转换为问题的主动发现者、提出者、研究者、解决者;应由单纯的被管理者转换为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者。一句话:学生应当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是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同时又是一个教学反思性实践者。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从以往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合作中的一员;必须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必须从以往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换为课程资源的主动研究者、开发者;必须从单纯的躬身实践者转换为既能躬身实践又能反躬自省者。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教师虽然说不再是权威,但毕竟经验丰富,是一个特殊的合作者、参与者。所以学生的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信息资源、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就非常必要得到老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究束手无策时给以方法上的指导;可在学生面对良莠难辨的信息无所适从时助其甄别,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教师还应对各种课程资源的研究、开发、精选、汇辑等形式提供给学生,使教师的思维成果集体共享之;教师又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中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努力创建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种平等对话中感受到尊重、理解、信赖、宽容、鼓舞和激励。只有这种平等关系形成,才能促进师生和谐地互动、健康地对话,并在互动与对话中完成信息的交流、沟通、互补。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参与式”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位置是学习中的一员。读书,有教师的声音;讨论,有教师的参与。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的意见只是一个学习者的意见,不是标准答案,更不能强求一律。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促进,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合作学习,使师生变成了伙伴关系,学生头脑灵活,接受新的信息快,不会受经验的左右,有开拓创新精神;教师的知识渊博,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师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必须寻求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力求双赢。
误区之三:分组教学即是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唯恐人家说他穿新鞋走老路,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什么内容的课一律分组教学,也不管什么问题都丢给学生去讨论,或者就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他自认为,我都已经分组教学、开放式教学了,你总不能说我还是满堂灌的教学吧。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解作为教学的根本,整堂课都是教师的讲解,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识到“满堂灌”的弊端,开始进行自主探究的尝试。在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自主探究就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忽视了小学生年龄小、控制力低的实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了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局面。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应是一些具有开放性、可操作性特征的实际问题。而对于一些概念性、规定性的问题靠探究的方法往往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就要做好教师“讲”与学生“探”相结合的文章,做到探中有讲,讲中有探,讲中有练,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3.要讲究探究的过程。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和合作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要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误区之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只限于课堂
有些老师认为:合作探究只是课堂上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在课堂40分钟外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老师还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重复机械化的“题海战术”作业训练。这就好比之前报道的学校五天教育和双休日两天社会负面感染的“5+2=0”一样,是错误的。我们的家庭、社会应该为学生的成长着想,我们的老师应该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努力创造条件让双休日、课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加强版。
课外交流、课外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正被不少老师所认同,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日趋科学、灵活、开放,师生死死抱着一本教科书的现象逐渐减少。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问题进行自主研究,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开动脑筋、探求问题答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充分发挥班集体、学习小组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邓春苗,女,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副校长。曾获广东省首届数学说课比赛二等奖,近几年先后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指导中心“科研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