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檀
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震荡格局,一些无法融到资的企业夺得地王,就等于夺得地雷。
楼市出现奇怪现象,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出现价量齐跌,而各地地王仍然层出不穷。
7月份,全国30个主要城市中,住宅成交而积环比上升的城市仅占一半左右,总成交面积环比则下降约4%。京、沪、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仅上海的成交量环比上升。8月份,成交量萎缩的状况更加明显。根据兴业证券对成交量的监测,京、沪、深三地日均成交面积环比分别下滑17%、13%和31%,均出现超过10%的明显萎缩。9月更不乐观,9月第三周,北京商品住宅期房签约总量跌破2000套,日均签约跌破300套,创下3月份以来的日均成交量新低。上海同样如此,深圳成交颓势更加明显。
按理说,一线城市量价齐跌,意味着市场出现明显的调整信号,此时开发商对于高价拿地将十分谨慎。但情况恰恰相反,虽然一些地方的土地成交量下降,但地王仍然频频出现在报端。
是开发商不懂市场风险,不懂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吗?不要小看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土地市场火爆有去库存化的因素。从2008年到2009年,房地产市场出现180度大转身,去库存周期加快,导致开发商与购房者的收益与预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中原地产中国研究部的一份房地产企业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5个月时间里,保利、华润、招商、中海等十大标杆地产上市公司的库存出现大幅度下降,按目前的销售进度,其平均库存将在半年内消化。
与销量上升相比,滞后数月,房地产投资开始增加,开发商土地储备进入高峰期。1-8月,全同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1万亿元,增幅比1-7月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单月增速同比提高35%,远高于7月份19.6%的单月增速。
按照任志强先生的所说,开发商需要进行土地储备,为保证生产链条不中断,开发商至少会保有三至四个生产周期的项目储备,一个土地到具体施工条件的周期大约要9个月至18个月或者更长。也就是说,开发商需要储备3年左右的开发地块以应对未来的土地需求。加上土地审批效率不高,需要2年以上的不在少数,就会出现开发商恐慌性抢地现象。
重要的是一些大型开发商不缺钱,他们尽情地利用了资本时代与央企时代的两大红利。
所谓资本时代,有两重含义,一是大型房地产企业基本上市,打通了土地溢价在资本市场的兑现渠道,二是社会各类资金源源不断进入房地产市场,如民间的房地产基金已有燎原之势,政府批准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即将成行,保险资金在进入房地产市场。以脚步最快的中国平安为例,2008年,中国平安的账面投资性房地广余额达到了65.5亿元,到2009年6月底增加到72.2亿元。公司持有房地产公司杭州宋都20%的股权。今年8月,平安信托与金地集团合作,以信托方式募集资金约100亿元,据报道,平安集团或旗下子公司也存在购买部分信托产品的可能;9月,平安信托再与绿城集团签署协议,在3年内实现150亿元的信托融资。绿城在苏州夺下地王,恐怕与如此大规模的资金规划有密切关系。中国人寿也将拥有商业地产中国人寿大厦,中国太保则完成了对北京北丰C2大厦的收购。10月1日之后,新保险法的实施将正式开闸保险公司投资不动产。
至于央企抢地王不差钱众所周知,无需赘言。
看来,房地产进入大资金时代,央企与金融行业大资金跑马圈地,未来多数缺乏资金的中小房地产会被扫地出局。房地产不仅与家具、家电等50多个实业企业相联,更成为中国金融与投资行业的重要枢纽,如此下去,房地产的调整将越来越困难。
地王出现表明通胀预期居高不下,但房地产成交量的下降则说明市场无法承受如此高价,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震荡格局,一些无法融到资的企业夺得地王,就等于夺得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