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马列主义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认为,“80后”生于改革的年代,束缚少,开放度大,脑袋灵,是前面几代人无法相比的。因此,这代人是很特殊的,他们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当然独生子女也有他们的缺点,但总体而言优点大于缺点。
我们的社会呈现普遍的奶油化趋势,20多岁的小伙子把自己视为男孩,哪有那么多“孩”,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小,早就是成人啦!我们对这批“80后”的年轻人担任政府部门要职不太放心,因为我们也潜意识觉得他们还是孩子,这是长期奶油化的结果。
争议,与“80后”标签并没有必然联系,当初我们担心“7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看看,垮掉没有?这是一种老人心态,永远都会有“后”的问题,过几年“90后”、乃至“00后”登上历史舞台,也会有类似的争议。
当然通常我们的干部是从基层一步步提拔起来,优点在于实践经验丰富,缺点就是眼界不够。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的年轻干部,学历高、知识面广,但缺点是实践经验不足。
党政机关有些岗位必须要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有些对经验的要求就不是很高,并不一定所有的位置都不适合年轻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领导干部代表着公权力,很多人担心背景问题,折射出我们以往在干部选聘制度上透明度不够,老百姓还有疑问。
我们不反对年轻人担任领导职务,但是一定要有一套严谨的程序,不拘一格选人才,不拘在哪里,格的尺度又在哪里,这些都与透明度有关。我们现在有太多偶然性在里面了,这个偶然性说明我们的规程还没有足够成熟、足够透明。
干部任用要朝着一条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发挥公开选聘制与基层选拔制的优势。干部年轻化也不是越年轻越好,而是要老中青结合,而且还要研究哪个层级的干部,老中青搭配比例如何最好?
希望寄托在年轻的一代,我们无需对年轻一代过于悲观,“80后”生于改革的年代,束缚少,开放度大,脑袋灵,是前面几代人无法相比的。因此,这代人是很特殊的,他们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当然独生子女们也有他们的缺点,但总体而言优点大于缺点。
我的感受,“80后”是很有个性化的一代,我们流行的歌曲,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强化“我们”、“咱们”,集体性强烈,现在流行的都是“我”,减轻了对个性的束缚。
我觉得个性化张扬优点是有利于创新,但缺点是必须要加强群体主义的认同。而创新恰恰是一个民族很重要的发展动力。
“80后”就具备这样的个性化优势,可以给官场带来新气象。公权原则与个性追求有矛盾的地方,但不是不可调和的。
如何把“80后”既有的个性特征和进入政坛必须遵循的社会规则结合起来?我们欣赏他们,提拔他们,不怀疑他们,发挥他们的个性,但是随心所欲也不行,关于他们的缺点,就看我们如何智慧面对,引导、制约。在谈及规则时,千万不能把“80后”同化了,千人一面。
我教学中发现,“80后”比“70后”更加现实、开放,但又比“90后”收敛。“80后”的这些特点,进入政坛可能会给我们意外惊喜。课堂上,“60后”不提问,“70后”少提问,“80后”敢提问,“90后”敢乱提问。你就可以看到一代代人的不同。
没有棱角未必就是好事,要成事,一定要在规矩中显个性,在个性中遵规矩。我们长期以来创造力不够,就是因为个性化不足。
后生可畏,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年轻干部的政治信仰、处事策略,我们的社会某种程度上已经呈现“并喻”甚至“后喻”社会特征,胡子短的指导、领导胡子长的,新事物層出不穷,面对身边突然出现的年轻面孔,我们应该能够接受这样的挑战,对他们多一些宽容,不能轻易打磨他们的个性。
当然,对于“80后”官员,要注意你的个性缺陷会成为你的政治缺陷,教养缺陷可能成为行德缺陷,因此作为公权的代表,你就应该遵循必要的规矩。规矩与你的个性发挥并不矛盾。
当然,规矩也分显规矩和潜规则,后者就要靠一批批新的干部,一点点去冲破。一个政权,正是在这样新老交替中保持活力,不断除旧迎新的。
“80后”不可避免地将登上历史舞台,我们不如研究他们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传承经验、发扬个性。
其实“80后”中的一部分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了,通过对他们的审视也有利于今后我们面对“90后官员”、“00后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