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敏
山重水复疑无路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一直是每位语文教师心头的一道难题,怕教作文,怕写作文,这几乎已经成了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通病。
有一次,笔者引导学生练习写《我的妈妈》,结果全班有一大半的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高高的鼻梁,白白的脸蛋”。而写到妈妈是如何爱“我”时,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我突然发高烧(要不就是肚子疼),妈妈冒雨背起我,连夜深一步、浅一步地送我到医院……”好像不生病妈妈就不爱他们似的。
这让我不禁想起1998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当时的题目是《战胜脆弱》,结果该省有35%的考生都是写在高考前夕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中着了大火,要不就是发生洪灾。其实,当年的抗洪中,安徽省只是个别小地方受到小影响,可为了骗取共鸣,许多学生拿家中的不幸开玩笑,捏造出了子虚乌有的灾难。安徽省的作文事件毕竟离我远了一些,而本次发生在班中的“千篇一律”的妈妈让笔者有了切肤之痛。笔者决定带领学生冲出这片语文教学的“荒芜之地”。可是,真的要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探出一条“路”来,又谈何容易。笔者一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7年,本校全面启动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研究》的实验工程。在实验中,笔者发现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电教媒体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对课堂的整体优化起到极其显著的效果。笔者不禁心头一亮,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发现作文教学“难”,深究其因,其实根源还是在“教”上:教师教学目标不明,要求过高;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结构僵化;教学阶段脱节,训练无序;学生被动作文,兴趣不高,思维封闭;语言积累不足,入不敷出,造成言之无物,有物难言,言而不详的现状。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借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想说的欲望和作文的兴趣。另外一方面,为了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技术已基本普及,绝大多数的学生家中有电脑,这为实施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初步利用电脑进行写作。这说明,笔者的设想不是“空中楼阁”,是牢牢根植于教学现实的。
吹尽黄沙始得金
有了这份启迪,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作文教学的研究。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给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它另辟蹊径,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冷漠、呆板的面孔,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笔者愚见,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可以收到以下几点功效: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乐而言之
多媒体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显示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
如教学生写家乡美景时,笔者让学生从身边着手,带上摄像机去发现、挖掘苍南县的一处处美景。再把这些原始资料通过多媒体创作软件有机地组合,插入动听的音乐。上课时,让学生先欣赏烟波浩淼的青龙江风光、气势宏伟的瓯南大桥、幽静秀美的竹园、流光溢彩的人民路夜景……通过鲜明的图像,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当学生情不自禁赞叹苍南真美时,可以顺势导入:你愿意做一名小导游,把美丽的苍南介绍给外地游客吗?如果你的解说词写得好,老师请你为画面配音,并颁发“最佳导游奖”。此时,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表现美的欲望油然而生,情动而辞发,便有了“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表达冲动。
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言之有物
由于学生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感知水平不高,表象积累少,所以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老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
信息技术具有知识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的特点。它还能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精心剪辑的画面、音乐、对白,将生活真实艺术地再现。学生踏着记忆的足迹,找回过去的时光,再选择、加工、综合,无话可写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我们拍摄放学路上、课间十分钟、课外活动等,作为作文指导的素材,供学生选择。我们还可以将寻找到的写作材料播放、重演,并通过录像的定格,特定镜头等技巧,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们在镜头上看到自己在荧屏上出现时,特别高兴。教师鼓励孩子们自主表达、自然流露、各抒己见、大胆想象。一个个真实的场面,会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文章也自然写得生动。特别是过去写作文比较困难的学生,也会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坚定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笔者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播放一家人寻找因受气离家出走的老奶奶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大多写得很好。笔者还曾指导学生写“感悟亲情”话题作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的学生即使有生活感悟,还不知如何下笔,于是,笔者从网上下载“感悟亲情”类优秀作文,如《我终于哭了》、《精彩瞬间》等,让学生在这些精典范文陶冶下实现现实生活的唤醒:唤醒鲜明的视像、真切的感触、优美的想象、飘逸的情怀及深藏的意味,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做到言之有物。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之有法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做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
4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一言之得当
有了表达的兴趣,写作的素材,学生的习作还存在着语言表达不够规范、语序颠倒等缺陷。尤其是“编写作文提纲”这一训练内容比较单调,学生易感枯燥无味,而且在编写作文提纲时常出现材料安排无序这一问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运用多媒体进行方法的指导。首先,用多媒体出示材料安排无序的作文提纲《美丽的校园》,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找出问题所在。学生粗粗一看,觉得这个提纲中心明确,材料安排具体,有详略,也围绕了中心,似乎找不出什么毛病。这时,教师及时地用多媒体展示学校的方位略图。图中的科教楼、教学楼、操场、花园等形象十分逼真,红色的方位词活泼地闪烁着,使方位十分清楚,学生一目了然。“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不用多说,学生也早已明白问题所在。这样进行学法指导,不仅形象生动,轻松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
再如笔者在强化生动的人物细节描写训练时,先播放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丽亚”与7个孩子见面的片段,要求学生口述画面内容。然后,笔者展示自己的“下水”片段。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人物更丰满、动人。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归纳细节描写的方法:分解动作,合理选择,摒弃滥俗,去粗存精。对这极易记忆的16字口诀,进行详尽介绍,并要求学生利用掌握的资料进行验证,深刻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训练,观看影片《音乐之声》中另外一个著名的片段:7个孩子跟玛丽亚学唱歌。要求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尝试写一个片断。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字,真正做到言之得当。
5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评之有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同伴之间的交流、评改,笔者利用他们自我展示的欲望,在网站上给每个学生建立了“电子作文本”,将学生自认为优秀的作品全部在网络上保存。学生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即使写作水平不很高的学生,每一次也能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并独立设计版面,可以说做得“兢兢业业”。特别优秀的作品,还推荐到网站上或“教育论坛”接受语文界同仁或学生的点评。学生都能欣然接受同伴的意见,即使是批评的意见,也没有使他们感到失望,而更多的是引起热烈的探讨和要把作文写得更好的欲望。此时,笔者便会抓住这个好时机,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促进知识的迁移。
此外,许多学生还建立了个人博客,在网上不断发表自己的新作,其他学生积极跟帖,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断的练笔中,学生就不再为了抒情而抒情,为了议论而议论,而是真实地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辨明道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以我手写我心”,释放自己的真实思想的要求。渐渐地,学生学会互相欣赏、互相评改,感悟到作文不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不断地沟通让学生彼此之间有了“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默契和相知。
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多媒体技术借学生一双美丽的羽翼,迎着智慧的清风,送他们自由地翱翔于习作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