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万成 王桂莲
摘要:集团化办学为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互通的桥梁。本文在明确了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之后,阐述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新思路。
关键词:实训基地;教育集团;技能;教学改革
集团是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协作、合作组织。集团化办学为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互通的桥梁。在专业布局、教学标准、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业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强化技能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统筹协调;课程、教材统一开发等都可以在其中实现;企业与学校实现优势互补,企业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产品,共同培养学生技能。
2005年以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联合21家企业、16所学校成立了现代教育集团。它在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培训、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团的运作按照“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大胆引进企业、其他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投资,共同受益。
教育集团依托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为搞好集团化办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集团内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企业需求技能与学生所学技能的“零距离”;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实训基地设备的优势开展与企业、集团内其他学校的合作,进行产品加工、技能培训和技能考核,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和部分工作岗位,提高了学生实战性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关键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在合作中,龙头学校要努力为学校、企业服务,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使双赢原则能得到充分体现,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校企共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双方是否遵循了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双赢原则。作为校方应主动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多为企业考虑。
教育集团要做大、做强,就必须紧跟市场,以行业和企业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集团发展规划目标、所设专业和企业实际需求为依据,建立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006年在青岛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投资近2亿元,依托学校成立了青岛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内设有数控、模具、机械加工、焊接、机电、汽修和化工车间,设备先进,师资优良,为教育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
实训基地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作为经营和管理的主要模式,承接对外生产和加工,收益主要补充实训的消耗和设备的更新。这样,既可让设备充分发挥作用,降低办学成本,又可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得到锻炼,以提高办学效益。
在教学模式上,实训基地采用产教结合下的“双元制”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实训车间中,采用行动导向基础上的项目教学法和模块教学法,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有关理论要求,大力进行课程综合化改革,认真研究和制定相应职业技能实践模块。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边学理论边实践,步步推进,最后完成有关的培训内容,使之达到相关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
以集团内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相关工种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鉴定与中职教育有效衔接是实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集团内有二十多家企业,涉及机械制造、轻工、化工和服务等行业,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开展相关工种的技能培训,是摆在集团内学校与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合作是松散还是紧密的问题。经过多次走访企业,逐步摸清了集团内部企业岗位的特点,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先后开设了车工、钳工、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电焊工、机床维修工、模具工、分析工等二十几个工种的技能鉴定。集团内学校在学期开始时把学生的技能报名情况上报龙头学校,龙头学校把集团内各个学校报名人数汇总起来上报山东省劳动厅进行备案,有培训能力的学校按照考核标准进行培训,没有培训条件的学校将学生集中到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培训后由劳动厅统一安排考试。
几年来,轻工工程学校累计为集团内部学校,如莱西成人中专、莱西职业中专、莱西二职高、青岛华夏职教中心、即墨成人中专、即墨一职专等十多个学校进行了5079人次的技能鉴定(见表1)。
另外,根据企业的要求为企业培训员工。例如,与海尔模具部的合作——根据企业培训大纲的要求,组织骨干教师按照企业标准培训学员,最后由企业组织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进入企业工作。
以集团内企业需求为导向,
改革课程体系,共同打造一线技能型人才
集团内学校如何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关键。首先,结合各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合理地纳入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中,把鉴定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其次,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评价和认证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模式,系统科学地分析、定位、确定训练项目的模式和内容。再次,制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项目化训练课程和内容,认真研究技能训练的规则和方法,合理安排训练顺序。
轻工工程学校对集团内各个企业进行了专业知识调查,大胆地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企业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专业教学内容模块项目化,按照项目的形式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项目的每一个知识点针对一个技能点,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
针对学校专业特点,对数控、机械、机电、模具、汽修、化工、焊接、计算机等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根据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要求,设计制定相应的学习模块,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原则来设计模块内容,基础知识直接为技能训练服务,并且项目内容要体现前瞻性,要及时引进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同时,项目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模块项目化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这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在第三个层面的实施中,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得以实现。
其次,在模块项目化内容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训练来完成的。在教学形式上,把课堂教学内容搬到车间里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即时间一体化、场地一体化和人员一体化。时间一体化要求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连续完成一个项目,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时间安排,可能是连续需要几个课时、十几个课时,甚至是几十个课时。场地一体化要求课堂和实训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在车间里的一角安排好教室,边讲边练。人员一体化是指教师既是理论教师,又是实践教师,具有较丰富的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这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项目化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成功,在集团内职业学校得到广泛推广。以项目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已经出版,在集团内广泛推广应用,教学效果明显。近两年来,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的好评,供不应求,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好评。
以集团内企业为依托,积极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
职业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从企业调到学校的教师虽然实践性知识丰富,但缺乏教学经验。因此,要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素质,既具备教师能教、善教的本领,又具有工程师能工、善工的能力。依托企业对学校教师的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采用轮岗制的培养方式,让教师到集团内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依托企业,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生产一线了解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每年寒暑假,学校安排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到集团内企业学习一段时间,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情况。通过下厂学习,可直接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消化吸收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能够把企业生产情况与所教专业知识结合来,实现企业所需知识与学生所学知识的“零距离”。
以公共实训基地为依托,搞好集团师资培训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教师技能培训任务,为集团内职业学校的教师培训提供了便利。在培训过程中,优化设置培训项目内容,精心为教师设计菜单式培训项目。为了使培训与集团内的企业更加接近,先后走访了青工机电、海尔集团、中集集团等企业,详细地了解企业对不同专业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知识点等,以此为根据设计训练项目。例如,在数控加工培训中,设置了十几个加工项目,先是简单表面的加工,而后是复杂表面的加工、组合表面的加工、配合表面的加工,最后是产品的加工。根据培训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将上述所列的相关知识点融入每一个项目中,项目需要多少知识就讲多少知识,所学的知识是完成这个项目必需的知识。这样一来,项目设置就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所设置的项目内容就是企业所需要的。
集团化办学作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把集团内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紧密联系起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以集团为纽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也丰富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方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6).
[2]马仲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策思考[J].教育论坛,2006,(3).
[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深化校企合作办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作者简介:
于万成(1965—),男,山东烟台人,硕士,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控加工、实践与项目教学、培训及校企合作。
(本栏责任编辑:尚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