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生道德失范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的难题之一,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道德责任的缺失。文章从责任、道德责任的涵义入手,阐述了高职院校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诉求,分析了道德责任教育的四大内容体系。为使“不够负责任”的现状得到缓解,建议高职院校从受教育者、教育者、教学方法等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道德;责任
“责任”是伦理学中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范畴。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何谓责任,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司马光在《谏西征疏》所言的“所愧者圣恩深厚,责任至重”便是此意。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责任居于最高层次,谈及道德教育都不可能不涉及责任教育。《世界伦理道德辞典》把道德责任界定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善恶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在道义上对其选择的现实行为的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教育实际就是责任教育,即“教人负责地去行动”。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走向社会。毋庸置疑,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目前大学生的道德中存在着一些暗流,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学者将此归咎于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或社会道德风尚不纯正等,有一定的说服力。但究其根源,主要在于道德责任感的缺失。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进行道德责任教育诉求、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及改革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高职院校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诉求
道德责任教育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性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一表现在培养目标上,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即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其二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本质特征上。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是走向本科、研究生院校,而是走向一线基层的“职业人”,“职业性”这种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凸显“责任心”的职业道德。显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特性的强烈诉求。
道德责任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统领,而责任素质是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在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层次。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为前提。缺少了这一基本元素,也就无“德”可言。首先,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是从德育内容体系中选择构建起来的,责任教育由生命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成才责任教育和回馈责任教育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责任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道德素质是其他素质的灵魂,而责任素质又是道德素质的灵魂。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从以上意义上而言,道德责任教育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内容
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康德说过,珍重自己的生命是每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关爱自己的责任应当是其他所有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一个珍爱生命的人,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会自觉地履行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比如一对热恋中的大学生,如果有强烈的生命责任意识,就不会有未婚先孕这样的弱化道德责任的行为发生。而一个失恋的大学生,如果他珍爱生命,就不会为摆脱痛苦而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与此相反,他一定会通过心理调适走出困境,因为轻生不仅是对生命的轻视,也是对家庭、朋友、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行为责任教育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责任性是人的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一个基本特性。人自觉自主的行为,使行为过程及其后果带上了“我的所为”的印记,从而具有了行为的责任性。个人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一个责任主体,一个人正是在行动中发现和实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许多高职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跟着感觉走”,不计后果或是虽对行为责任做了一些思考,但该思考并非基于客观实际做出,经常是从自我的角度刻意回避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寻找借口和慰藉。高职生只有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负责,才有成才之可能。
成才责任教育 “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可见,人的主体性活动在于通过实践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代高职生作为较高层次的“未来职业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应当立志成才,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对社会的贡献。然而,现实中不少高职生缺乏自信心,不思进取,浑浑噩噩过日子,意志薄弱。因此,应当加强开展“完善自我,增强责任促成才”的成才责任教育,培育成才意志,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并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回馈责任教育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提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使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值的过程,这就需要具备回馈责任意识。回馈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最基本、最深刻的层次。作为儿女,首先要回馈为养育自己而付出了汗水、心血的父母,这不仅是一种报恩行为,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即将踏入社会,高职生要有“努力奉献社会”的回馈责任意识。因为自我作为自觉意识的单个社会存在物,其本质就在于他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主体。社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离开了社会,一切都是空谈。
综上所述,生命责任教育、行为责任教育、成才责任教育和回馈责任教育四者是一种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关系。生命责任教育是进行道德责任教育的起点,属于第一个层次,宜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行为责任教育是中心环节,属于第二层次,宜在大学二年级进行;成才责任教育和回馈责任是道德责任教育的逻辑归宿,属于最高层次,宜在大学三年级进行。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途径
高职院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完善自我、忠于职业、服务社会的责任行为。现实中大学生中见惯不惊的责任意识模糊、责任感淡化的客观现实使道德责任教育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及高职生的特质,将道德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突出学生的责任理念及其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道德责任主体意识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人”,学生首先要做好“道德人”才能成为“职业人”。在高职阶段,学生的道德成长既有赖于外部道德规范的强制,但更需要学生道德主体的理性自觉,没有什么比道德主体内心对于自身道德完善的强烈向往更能推动他向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是做一个负责的人,道德主体心中的道德律令和对其孜孜追求是其承担责任的重要支持。强化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道德主体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要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提升高校教育者的责任意识 当前高校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金钱本位”、“享乐主义”思想的抬头,对高职院校教师有很大的冲击,课外兼职、“一心两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些必然直接影响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质量。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自身的责任素质实质上对学生起着示范、指引作用。因此,大力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不仅是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也是学校道德责任教育的迫切需要。正如诸多学生心目中所渴望、喜欢的教师形象:理想的教师应该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他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他,理想的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应该有深度。如果思想浅薄,道德品质低下、素质低,那就不可能教育好学生。
重视专业教学中的道德责任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一般都在正常的德育课堂进行道德责任教育,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排斥。随着学院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纯粹的德育时间变得愈来愈少,而专业教学占用学生在校时间最长、空间最大,拥有教学人员最多。因此,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责任意识,必须发挥专业课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即在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科教学中的责任教育资源,准确提炼和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发挥责任教育的间接性、渗透性优势。如在机电、计算机、高等数学等科目中,应强调优秀历史人物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可讲解蕴涵责任教育内容的经典文学作品等。
提供自由、民主的实践机会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实践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责任存在并产生于实际的人际交往,个体也只有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状况,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从而萌生责任动机,履行自己的责任。教育者在实施责任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开辟广阔的自由选择天地,在客观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弹性选择范围,努力创设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氛围,培植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地开展各种讨论与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考虑各种观点,解决各种冲突,关心各种关系,体会各种责任,不断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献血、义务支教等体现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回馈责任意识,也可使学生感受到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本身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过程,从而产生责任认识和责任行为相结合的需要,进而内化为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甘绍平.伦理的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69.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3]任仲平.论责任[N].人民日报,2005-09-19.
[4]吴越,李照清.责任教育: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倾斜点[J].世界教育信息,2008,(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30-956.
[6]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57-158.
[7]赵文静.试论责任和责任教育[J].德育研究,2000,(10).
作者简介:
杜建华(1974—),女,湖北荆门人,教育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