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

2009-05-29 09:04宋春燕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养策略

摘要: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硬技能和软技能两部分构成,两者本应呈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但是,高职教育对于软技能的长期忽视造成了高职学生这方面技能的缺失,形成了职场软肋。因此,软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对软技能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软技能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软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策略

新世纪高职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以提高学生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养成,致力于人格的完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成功创业者。但是,高职教育对于软技能的长期忽视造成了高职学生这方面技能的缺失,形成了职场软肋。因此,软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软技能内涵剖析

软技能内涵诠释 本文中的软、硬技能中的“软”与“硬”是一种比喻意义,是对技能的一种比喻性描述。软技能(Soft skills) ,又被称为非技术技能(Non-technical skills),是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硬技能指的是职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技术和知识,而软技能则是职业素质技能。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软技能。坎罗威茨(Kantrowitz T M)把软技能定义为:非技术技能,个人内在的和人际间、促进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工作技能。于广涛认为:非技术技能是人际沟通、协调、领导、情境意识、决策等方面的技能,是与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相对的概念。笔者认为,软技能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种“软技能”是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力量。“软技能”重在一个“软”字,其核心在于价值观。“软技能”和“硬技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而言,与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专业能力相比,价值观和态度、职业操守、沟通、管理与被管理等素质和能力在他们职业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硬技能”而言,“软技能”可能不是外在的,但却能够决定毕业生的走向和发展。

软技能的内容构成软技能的构成是多维度、复杂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构成内容。许多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软技能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坎罗威茨认为软技能包括7个方面:沟通说服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技能、领导组织技能、政治文化技能和产生负面结果的技能 (Counterproductive skills)。通过对高职学生需要的能力构成的分析,以及各国作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能力体系的研究,笔者认为,软技能的构成如表1所示。方法能力是指内行地、方法科学地并能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与评价结果的能力。人格能力是指个体人格能够清醒了解、全面考虑并自我评价其在家庭、职业和公众生活中发展的机遇、要求和限制,发挥自身才干,并能制定和拓展生涯计划。社会能力指的是社会关系的构建,对贡献与冲突的把握与理解,理性和负责任地与他人共处。特别是社会责任感与团结合作关系的建立,与他人合理地和负责任地相处与谅解的心理状态和本领。

软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全人的培养目标,实行人文教育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要求生产者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质,因此,应当按服务社会的原则来重新阐释和设计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不仅职业技能突出,并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的“全人”。

从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不单单重视高职教育的工具性,而是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高职教育在文化构成上具有人文倾向,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高职教育重视人文因素,事实上,我国高职教育中对个体的职业心理、道德品格等的培养仍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中国高职教育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在技艺教育基础上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增强新人文素养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必须将软技能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一项重要指标,坚持软技能与硬技能并重培养的发展方向,真正实现“全人”的培养目标。从国家的层面来说,应将其纳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从院校的方面说,应创建新型的高职人文体系,重视人的技能发展与人文发展的互动和谐,熏陶出一种人文素养、人文关怀、人文追求的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具体来说,应将其落实在具体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建立培养学生软技能的指标体系,并在不同环节上落实,如从教学环节到学生活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一个培养软技能的立体工程。

(二)构建软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课程及讲座

高职院校根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发展,设置软技能模块课程、举办讲座,增强学生的软技能。

专门设置软技能模块课程 把职业软技能作为核心类技能课程单独开设以保证足够的教学和实训时间,并能进行有效的考核。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职业教育局沙田专业学院设计了“提升竞争能力专业证书”(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Competitiveness Advancement),授予经过软技能培训的学生。这些课程分别是:思想技巧、组织及时间管理、压力及生活平衡、建立团队及推动力、决策、领导力等。

把软技能课程融入其他课程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需要,明确从事该职业所需的软技能,在设置课程时更具有职业针对性,如从事服务业的学生需要加强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从而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学生也更容易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训练目标,从而打破课程设置与职业导向和职业软技能训练结合不够紧密的传统模式。

举行软技能的专业讲座 通过讲座使学生了解软技能,学习软技能。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企业家等,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沟通与交流,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大学生的思维,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大学生培育“软技能”的自觉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软技能训练

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软技能的培养也不例外。掌握软技能不能只是理论学习,还要经过实践训练,学会应用。要使学生在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升职业软技能。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软技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赛、表演赛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的实践活动,设定、扶持、发展一批大学生社团,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兴趣和能力。

参加工作实践,训练软技能。软技能与硬技能的培养一样需要训练,特别是一些与工作岗位联系密切的软技能,更应该在岗位实习中去训练提高。学生可以利用在实训室模拟工作的基本过程,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也可以利用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机会,理解职业软技能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也应从提升软技能方面加强指导。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

教室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一个人们学习有关工作的知识而不是做工作的地方。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强调帮助学生个体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学习,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去探索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

针对“软技能”课程体系中不同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行动—观察—反思”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阶段性自我指导学习模式等。同时,对不同的课程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双向互动式教学法等。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几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结合运用。例如采用“行动—观察—反思”教学模式的几个步骤:(1)教师设计一些仿真的场景和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答案。(2)给学生快速讲解帮助他们达到目标的技巧和提供他们任务计划的支持,必须精确地定义这些技巧意味着什么——而不是这些技巧是什么。(3)让所有人带着任务,互相帮助开始工作,指导他们也可以让他们互相指导,直到都熟练掌握这一技巧。在掌握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创造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如语言沟通、书面交流、休闲聊天等,在沟通中获得理解与信任,实现合作与共同发展。

在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参与场景表演时就要仔细观察场景,仔细思考提出观点,受到评论时还要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了自己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等。

(五)有效运用软技能测评手段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证书来授予soft skill掌握很好的学生,因为“软技能”之所以名之为软,是因为不能像文凭与证书那样拿得出衡量其高低的硬指标,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测量。

利用软技能测评工具进行(1)量表。许多研究者已经设计了软技能的测量量表,如坎罗威茨的SSPQ量表是在软技能绩效研究基础上通过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方法发展而来的,主要阐述了个性、动机和自我功效对软技能绩效的重要性。该量表包括自我评价和管理者评价两部分,分为7个维度,共107个项目。7个维度分别是沟通说服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技能、领导组织技能、政治文化技能和产生负面结果的技能,包括以权压人、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评论和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等6个条目。这一量表对于软技能的指标测量已经非常完备。我们可以运用这类量表测量学生的软技能,也可以此为基础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量表。(2)问卷。许多用人单位使用各种方式包括面试问题、小组讨论等来测量求职者的软技能,但其中重要的形式还是问卷。针对不同的岗位群设计不同的问卷来测量求职者某一些软技能的高低。学校也可以采用这类问卷来评价学生软技能状况,以及经过培养后是否有提高。也可以针对学生设计问卷。这种评估方法的效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因而结果也具有较高的信度。

观察法进行软技能的培养之后,观察学生的表现,同时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测定软技能是否提高。利用到企业参观学习、顶岗实习等机会,观察学生的软技能实践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或教师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软技能状况,如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另外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设计相应的资格证书来授予经过软技能培养的学生。如香港有“提升竞争能力”专业证书(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Competitiveness Advancement)。学生完成规定的课时数,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这一证书。

尽管软技能这个术语已被广泛使用,但对于软技能的定义和如何教授与学习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学生通过“软技能”教育与培训,毕业后不仅成为一个“职业人”,更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ing FY,Ofori G,Low SP. Importance of design consultants]soft skills in design-build projects [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00,7(4).

[2]于广涛,王二平,李永娟.非技术技能及其培训[J]. 人类工效学,2004,(1)

[3]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1.

[4]关冬梅.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5]Kantrowitz TM.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soft skills performance[D]. PQDD博硕士学位论文,2005.

作者简介:

宋春燕(1975—),女,安徽蚌埠人,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比较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培养策略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