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5-29 02:08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凡卡漓江爬山虎

张 华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往往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想使课堂提问达到大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这种艺术化境地,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问在困难处,问得其所,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叶子)谁来说说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嫩红的,后来变成绿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长得很快。

师:对,一会儿就爬满了墙。

生3:爬山虎的叶子很奇怪,像变色龙一样会变颜色。

师:讲得很好,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请第一组朗读第一节。

从案例看,教师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既要用眼,又要动脑,激发了学生观察的热情,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虽然语言不流畅,但是回答得比较全面,教师的提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课堂提问要创设情景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提出的问题要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进发。这样的提问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可以这样设计: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怎么会有“脚”的呢?它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呢?课文为什么不说“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这些设计能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讨论中去。又如在教学《奇妙的网》—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网?”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有一种奇妙的网,它很大,能把整个地球团团包围住,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网吗?这又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功能?”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迫不及待地翻书,急切希望能从课本中得到答案。

三、课堂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要精神饱满,寄情于生,寓情于问,这样极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感染作用和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表现出不耐烦、训斥、甚至带有威胁性或考问性时,则会使学生产生恐惧甚至是抵触的情绪,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我国有位教育工作者曾对一个班级的语文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师不同提问情绪状态下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相差悬殊。在教师提问情绪好的情况下,教师提问15个问题,有8个问题的答问质量较高,发言24人次,其中有7人次发言有创见。两周后测量又发现巩固率达90%。相反,在教师情绪不好的情况下,发言人数少,更无创见性回答,两周后的测量发现其巩固率在72.6%。另一方面,提问要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在愉悦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例如:一位教师让一名学生谈《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那名学生支支吾吾,不知从何谈起。这时教师换了一种问法:“这篇散文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时哪些语句用得好?”这样发问,启发了学生,他若有所悟,略加思索,很快回答了问题。从上例可以看出:教师问得具体生动、新颖巧妙,学生便会积极思考,积极探究知识,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适度

(1)不能过简。常见过简提问的表现形式:一是填空式的提问,书上的答案已经写得很清楚,学生只需看一眼就可以了。二是选择式的提问,教师提出的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答问只需择其一即能回答。过简的问题,起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教学中宜少用或不用。

(2)不能过繁。教师提问对问题不加选择,巨细无遗。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突出。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据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0分钟左右。所以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两、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3)不能过泛。过泛的话题,会让学生不知从何答起。为避免过泛,对于较大的问题,应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

(4)不能过散。教师的提问事先应有所准备,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要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

(5)不能过难。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善于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

五、课堂提问要巧设“坡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巧设“坡度”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

如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结果如何?为什么?(2)田忌与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结果如何?为什么?(3)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一简单的方法为什么孙膑能想到,而田忌却想不到?(4)由田忌第二次赛马获胜的结果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这一组问题遵循了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又如提问“《孔乙己》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鲜明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很难回答,可以分解成下面几个小问题:(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怎样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通过肖像描写怎样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怎样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这样提问不仅便于口述,而且容易贴近学生心理,使重大问题深入浅出。

六、课堂提问应讲求角度

提问的角度要讲求灵活性。选好角度、巧于设疑、善于引导,是防止提问过死的门径。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做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

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

《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主要表现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热爱之情,在分析课文和文中重点句子时,应抓住这个中心设计问题。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一根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地等着。”对这句话,有的老师可能会这样提问:句中写的是怎样一位老奶奶?她拄着什么?背靠在哪里?怎样等着?这是一种既简单又繁琐的提问,浪费了许多时间,还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针对文章的重点,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句中有哪两个表示相反意思的词?“焦急”和“耐心”在同一句中出现,是否矛盾?为什么?学生分析老奶奶“焦急”和“耐心”的原因,明白了这两个词表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一片深情,她热爱总理,怀念总理。又如:我们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时,要透过人人皆知的“粗鲁的表面”,探究他性格的另一侧面:粗中有细。问:鲁提辖在对金氏父女的安排、对店小二的处理和对郑屠的戏弄等方面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提问,既使学生通晓了故事梗概,又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了鲁提辖的性格特点。总之,课堂提问要善于抓住疑点,高明的提问应当“在不疑处设疑”。透过现象看本质。

七、课堂提问要注重启发性

在学生答问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循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如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老师来写水,我会这样写:漓江的水真清啊,真静啊,真绿啊!你们认为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说得好?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就去看书,研究书上怎样写,好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说得太空洞了,只说漓江的水又清又静又绿,水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别人听了一点儿也不明白。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好,具体写出了漓江的水清,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形象,作者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漓江水的颜色,还感觉到了水的光波。在这个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总结书上是怎样把“水”写具体的。这时,水到渠成,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又如讲授《凡卡》一文第9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段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段话主要写凡卡在鞋匠店的生活太苦,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凡卡经常挨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你们看是书上写得好。还是老师改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和教师的启发,一方面,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比较具体,谁打凡卡、用什么打、每天吃几顿饭、每顿吃什么都写得很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凡卡挨打挨饿的详细情形。有的学生说,原文中动词的运用准确、精妙。如“操”、“捞”、“戳”等,说明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有的学生说,书上写得特别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发使人感到凡卡命运的悲惨。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只是其中一朵小浪花。以上论述仅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足以揭其全貌,又难免显肤浅,就此作为引玉之砖,切盼广大同仁指正。

(责任编辑:符洁)

猜你喜欢
凡卡漓江爬山虎
《凡卡》续写
爬山虎
漓江真美
爬山虎
爬山虎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爬山虎
克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