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游
1971年,一次医疗事故让41岁的建筑设计师徐白仑成了盲人。经历了十几年的种种痛苦之后,在命运的引导下,1985年,徐白仑自筹资金为中国视障儿童创办《中国盲童文学》,这是唯一属于中国的盲孩子们的一本盲文双月刊。目前,《中国盲童文学》每期出版近1000册,免费赠送给全国所有盲校、盲班和部分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视障学生。
白衬衫
长春大学是盲人中的最高学府,可以说能考上的是全国各地盲人的精英。当年在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针灸推拿专业学习的刘明宇曾在同学中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你有没有看过《中国盲童文学》?看过!这样回答的同学占90%。
刘明宇在小学三年级时从普通小学转到了大连盲哑学校。刚进盲校需要填表,在毕业后想做什么一栏他写道:毕业以后学校包分配,给我找个活儿干。那时他很小,常听大人说初中毕业有门技术能自立就行,他就这么填了。那时,他还没看过《中国盲童文学》。
一天,班主任老师举着一个鲜艳颜色的东西说,这是一本杂志,叫《中国盲童文学》,只有一本,谁期末考试成绩最好,这本书就给谁读。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刘明宇考了第一。
第一次和《中国盲童文学》亲密接触,和这本刊物的其他小读者一样,刘明宇再也不愿和它分开,常常是摸着上面的文字进入梦乡。有一篇文章提到一个视障孩子每次都把白衬衫洗得特别白。读了之后,刘明宇突然感到自己前面的路变宽了,盲人也要努力,也要有目标地活着,也要对社会尽自己的责任,盲人也要成材。
直到考上大学,刘明宇还是经常读这本定位在小学高年级的刊物。当年,他得到了一本《中国盲童文学》,同时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金钥匙。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盲童的入学率还不到3%。盲校的建校经费和教学经费远远高于普通学校,仅靠这一特殊教育的形式,要想普及盲童教育,国家和广大贫困地区的盲童家庭都负担不起。徐白仑先生大胆设想:让盲童就近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用与普通课本同样内容的盲文课本,对这些学校现成的师资,进行盲教的最基本的培训。1987年,这个后来被命名为“金钥匙工程”的盲童教育计划开始实施,先后在山西、江苏、河北、黑龙江、北京、广西、内蒙古、陕西展开,至今已帮助5000名盲童接受教育。
草原上的浓妆女孩
“金钥匙工程”终于走进了幅员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工作人员翻山越岭,足迹踏遍了各盟(市)、旗(县)、苏木(乡镇),对自治区内盲童的失学情况展开拉网式的调查建档。这一天,他们来到了遥远的乌兰察布盟察右后旗,一个穿戴整齐、甚至还抹着口红的盲人女孩吸引了他们的视线。
因为贫困,因为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在草原牧区,见到的盲童一般都是蓬头垢面、破衣烂衫、流浪失学。但是眼前这个看上去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衣服簇新,抹着口红,连指甲也认真地修过,还涂上了玫瑰色的指甲油。她的名字叫张根叶,是先天性视力残疾。14岁的张根叶有生以来第一次穿上新衣服,第一次化妆,因为,她就要出嫁。
张根叶一家六口,包括同样失明的妈妈在内,有4个残疾人。家里一贫如洗,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决定以亲换亲——把14岁的女儿嫁出去,给大儿子换回一房媳妇。这是穷人千百年来流传的老法子了。但是,这“老法子”碰上了“金钥匙”。
不厌其烦,几经劝说,张根叶的父亲终于同意退掉亲事,让从未进过校门的盲女儿去上学。在14岁那一年,张根叶没有成为别人的新娘,而是成了大德堂学校的一名正式学生。两年后,聪明好学的张根叶被推荐到北京金钥匙按摩职教实验班继续学习。在这里,张根叶获得了初级保健按摩职业资格证书。在她的结业鉴定上写着:学习较努力,讲卫生守纪律,经过学习,按摩手法大有进步,希望大胆讲话,特别是讲普通话,继续提高按摩技能。
毕业后的张根叶又回到了家乡,但已经不是当年梳妆待嫁的 14 岁盲人,而是一名经过金钥匙工程教育培训的保健按摩师了。
链接
视障人士只有享受到充分的教育,才能保证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保证将来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
1996年,徐白仑先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柯美纽斯”奖。这个奖项专门授予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专家,全世界有27人获此殊荣,徐白仑是唯一一位盲人。
2008年,“金钥匙工程”成为壹基金“典范工程”候选项目。
据全国最新抽样调查,中国目前有13万学龄视障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