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的“事”与“理”

2009-05-29 05:13苏淑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09年5期
关键词:愿景事例议论文

苏淑娟

高考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的开放性给了考生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但也使一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总是习惯从“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写“应试八股”就成了条件反射。这些文章千篇一律——提出观点,举几个例子,来几个排比和引用,首尾照应,反反复复“点”题,成了学生写作的固定套路,也成了教师衡量学生作文好坏的标准。

结合多年的作文指导实践,我认为议论文写作中“叙事”和“析理”的有机结合,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事”与“理”怎样结合,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事”为“理”叙

学生的作文中经常会出现举例子不分析或者“举例”与“分析”不相融的现象。举例不分析,就失去了举例的意义,不能有力地支撑作者的观点;举了例子而胡乱地分析,“驴唇不对马嘴”,会让人如坠五里云雾,难得要领。

一位同学在《选择与放弃》文中举了下面的例子: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聪明的农夫知道老鼠会来偷吃仓库里的粮食,事先设了一个可以让老鼠空腹进去的小洞,老鼠吃饱了就钻不出来,到时就可以“瓮中捉鳖”。老鼠不知道农夫的计谋,便一狠心饿了两天,顺利地钻入粮仓,而当它美餐一顿后却怎么也钻不出来了。幸运的是农夫后来疏忽了,老鼠饿了两天才得以钻出小洞,逃之夭夭。

紧接着,他写道: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需要选择,做任何事成功与否,也许就在一念之间。选择与放弃要从长远角度来看待,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衡量利弊得失后再作出抉择。

该生在进行“理”的分析时,一点儿没联系事例,让读者不知道那个“事例”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其目的是什么。对此,我猜想,习作者大概认为,老鼠是否进入那个农夫预设的洞大概是老鼠的选择,而老鼠吃了粮食出不来则是它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如果这是一只聪明的老鼠,就不会进洞了,那么就产生了面对诱惑的“放弃”。或许,习作者知道,老鼠只知眼前“空腹进得去”,却不知 “饱腹出不来”,是知近不见远的短视。但得说出来呀,不能让阅卷者猜哑谜呀!

要知道,在考场作文或者文学作品中,议论文和诗歌、散文是不一样的,议论文要用严密的论述来表明严密的思维,不能依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阅读。

二、“理”从“事”析

给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很多属于“叙事”类型,虽然作文要求中明明写着“立意自定”,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必须把握材料的某一侧面,或把握材料的中心,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写作前一定要看清楚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表达交流”单元“缘事析理”的“写作练习”第五题给了这样一段材料:

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到水流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将使更多人不愿去将沦为外国奴隶的本国人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他,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作文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一位同学的《把握好抉择点的“双刃剑”至关重要》一文开头:

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起的作用或者产生的影响都如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很明显,这样的立意有些偏题。作文要求中提到“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虽然救人该不该收谢礼或“报销”这个事情的确存在“两面性”,但如果认真分析材料,会发现材料的“含意”是支持孔子,否定“人们”。通过追问孔子对两个学生的态度为何与大多数人们的认识相“悖”,就会得出恰当的结论,如“接受奖赏能鼓励更多的人见义勇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谨防“事”长“理”短

在话题作文中,常常见到将某一人物的事例叙述得很详细,几乎占整篇文章2/3以上的现象,而“分析道理”的时候又草草结束,甚至没有分析,我把这种现象称为“事长理短”。

请看一篇作文的开头:

愿景,人们向往的前景。好似三月的春风,将希望播种,把生命唤醒;好似冬日的阳光,付出在左,成功在右;好似母亲的鼓励,点燃信念的火把,向目标迈进。很多时候我们会坐下来冷静地想想,自己的前方会是怎样的,而自己又应该如何去做。前人的伟大功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鲁迅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伟大革命家了,我们学习过他的很多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先进思想。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充满荆棘的。他的愿景是在他的人生经历中逐渐调整的,他的祖上是官吏家庭,本是丰衣足食的,但由于祖父是一个具有反叛性格的人,犯了大不敬之罪,家道没落了。鲁迅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敢于打碎这个阶级甜蜜梦境的叛逆者。鲁迅在少年时就已经博览群书了,并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质。年少时父亲得了重病,由于庸医的误诊,离开了人世,这对鲁迅影响很大,在之后的求学道路上,他历经波折。到日本留学求医是他的一大愿景,他想用医学治好体弱的中国人,然而后来发现中国人最欠缺的是精神上的治疗,于是他弃医从文,确立他人生的最重要的愿景。他意识到只有治好了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才能让他们奋起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中国才会站起来。他一生不管做什么事,追求的中心永远是拯救中国的精神。他也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忘我地工作,积劳成疾,但他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仍然强撑着做大量的工作,心系国家命运。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革命家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战斗,为之奉献的祖国。

面对茫茫的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漆黑的背景上点缀着点点繁星,很美。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并称赞它的美丽时,你却忽略了他灿烂辉煌的背后。鲁迅的付出,造就了新思想 ,唤醒了大部分麻木的人们,在他成功的背后,有无穷的艰辛,无穷的泪水,无穷的感慨。

这一开头,从字数来看,叙事文字500多个,分析文字55个;从内容来看,叙事文字以鲁迅的生平为线索,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扣住话题“愿景”,析理文字则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是“本末倒置”。议论文本应该以“析理”为主,“叙事”只是提供“依据”。如果“叙事”文字太长,就会给人“文体不清”的感觉。就算把它当成一篇“记叙文”,它也不符合“记叙文”的“六要素” 要求,也不是一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叙事写人”的文章。

本着“事与理”文字相当的原则,本着“文字简洁而又重点突出”的原则,本着“语言有适当文采”的原则,本着“以细节动人”的原则,这几段文字可做如下压缩: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早年,常常到当铺去当东西,换取为父亲看病的药钱,却没想到由于庸医误诊,父亲离开了人世。这让年幼的鲁迅立志学医。然而,当他漂洋过海去日本学医的时候,却发现中国人“即使体格再健全,也只能做别人杀头示众的看客”,于是他弃医从文,开始以拯救“国人灵魂”为目标。

他的一生是凄凉的一生,但是无论他做什么事,他追求的目标永远是拯救国民,拯救中国。所以说,鲁迅的愿景,是为他人的,为国家的。毛泽东盛赞:“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四、切忌“事”单“理”薄

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文章,一篇800多字的议论文,只举一个事例,读来感觉单调又单薄,甚至观点浅薄。还以上面的《愿景》为例,该生在上面三段以后写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一个值得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向着自己的美好愿景出发。

现在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高考。人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幻想、欢笑、努力、悲伤循环往复的过程。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明天的辉煌,同样今天的失败不代表将来“无用武之地”。高考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小桥,走过去,必将海阔天空。不要怕失败,向前人学习,再坎坷的道路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就会走向成功,实现心中的愿景。

这篇文章就这样结束了。习作者介绍完鲁迅之后,只有一句简单的分析,然后联系高三学习生活,拿伟人的思想指导自己,树立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愿景,让人感觉头重脚轻,说理不足。下面是我对这段文字的修改:

革命烈士李大钊,满腔热血,一腔爱国情怀。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刑场,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这一崇高的愿景背后,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参加到反日反军阀的斗争中。他的勇猛,他的爱国,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北京西山万安公墓,成为后人仰慕的英雄!

居里夫人,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天赋和勤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可是又有谁知道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教师之家,有谁知道她靠着做家庭教师的酬劳以优异的成绩修完巴黎大学的学业,有谁知道她做科研的时候经常饿着肚子?她就是这样,凭着对科学的热爱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鲁迅的愿景是医治中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李大钊的愿景是振兴祖国,居里夫人的愿景是科研事业的发展。面对茫茫的宇宙,你看到的是一片漆黑的背景上点缀着点点繁星,多美啊!可当你看到这眼前的一切并称赞它的美丽时,你却忽略了它灿烂辉煌的背后。

鲁迅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弃医从文,李大钊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英勇就义,居里夫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景付出了健康。

我们呢?

你的愿景是什么?

你准备好了吗?

修改稿补充了李大钊和居里夫人两个事例,使文章内容充实,在“事与理”的结合与思考中,将“愿景”及实现“愿景”的条件揭示出来,说理深刻。此外还注意到了事例的“典型性”。事例来自3个不同的侧面,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面”的拓展,“理”的延伸。“段落结构”力求相似,每个人物的“事例”均用两个自然段,其一为事迹,其二为分析,将“事与理”明晰化,具体化。“事”与“理”形式上分家,内容上紧密相连。“分-总”的结构方式,两次将鲁迅、李大钊和居里夫人的愿景和实现愿景的条件以排比句的方式进行总结,与前面的“叙事”和“析理” 相照应。在反反复复,不同形式的归纳中,强化对“理”的认识。最后提出问题引发人的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综合上面的分析,开出医治“事单理薄”病症的药方:

在事例的选择方面,议论文以举3个事例为好,最好选择不同侧面的,不同类型的事例,这样能够保证事例的广泛性。

在事例的叙述方面,可以对一两个事例进行详细叙述和分析,这是“点”。然后可以通过略写的方式,做“集群式”叙述,这是“面”。“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在“理”的表述上,最好做到“一事一理”,这样,阅读者才能清晰地看到“理”的内容,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如果在日常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注意以上4个方面,一定能写出既有观点又有材料的“事与理”结合的好文章来。

猜你喜欢
愿景事例议论文
一起向未来
议论文阅读专练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