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思维.创造

2009-05-28 07:48杨绍先杨贵忠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体悟中学生文章

杨绍先 杨贵忠

中学生能否写出一篇条理清楚、中心突出,并有一定新意的文章,能否写出格式正确、明白无误的各类应用文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每个语文教师最有兴趣研究的课题。

一、作文教学的起始段——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好作文应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古人也说:“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但是,感到言之无物却正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那么,是不是说我们的学生没有什么可写的材料呢?其实不然,新世纪的中学生,在写作文时,缺的不是作文材料,而是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悟和创造。所以,辅导学生写作,首先应使学生对所写的事物、事理,甚至某一侧面细小的环节进行感悟。因为感悟是创造的基础,感悟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智慧的方式,让他们感觉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理解这东西存在的意义。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体悟。在感触里面,其实包含有感动的成分。感动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感动的前提是情感丰富,感动的取向是是非明确。情感冷漠的人必然写不出激情洋溢的文章。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使他们具有人性的善良,具有关爱弱者的同情心,具有呼唤正义的勇气,具有蔑视邪恶的无畏。自己先受感动才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文章,情感的贫乏是任何写作技巧都无法补救的,也是绝对不能写出漂亮文章的。体悟是认识领域的思维活动,要指导学生善于体悟,提倡独到的体悟。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体悟。

感动与体悟合起来就是感悟,前一个字说“情”,后一个字说“识”。识与情是写作的两大支柱。《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识跟情与文章的关系:识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感和体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和开发的。培养开发是个大主题,是整个教育的任务,但作文教学责无旁贷,而且应是作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训练,开展一些活动去完成这一任务。

比如,提供几则素材辅导学生选材,让学生清楚素材所提供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过程、结局,感觉到它的客观存在,想想它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再把它同自己头脑中所在的同一类事进行比较,行文时选用的材料才能准确选定,而自己所感悟到的某一意义就是自己所选择的文章表现力所在。让学生对事物、事理进行感悟,他们的心智才会开始活泼,思维才会开始活跃,才能为创造准备必要的条件。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想到与之联系的相似点和相同点进而产生灵感,最终找到进行创造的途径。

二、作文教学的结网段——思维

现实中人们的思维通常是复制式或者说是定式的。遇到问题总会有类似的解决办法出现于脑际,学生也不例外。尽管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年教师有别,但在此点上却是相似的。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首先应肯定他们的思维方式,再加以适时、适当的引导。例如,就一个素材而言,可以让他多思考,看看他们会产生一些什么样的想法?能通过多少种方式看待这个问题?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他们的大脑中存储的类似素材有哪些?这就好比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再将一个个网点串联起来。即通过对素材的感悟,在思维过程中理清思路。这个思维过程首先是由浅入深地分析,如有可能再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相机诱导、点拨,并从有知属性想象未知属性,作文的结网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当然,中学生正值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倍爱护和积极引导,教会他们独立思维,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和激励他们打破顾虑,畅所欲言,新颖独到地构思。《教学大纲》指出:“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经过感悟——结网——思维,文章整体思路已有一定的条理性,教师再帮助学生选择好思维的切入点,以求得教学作文的进展。思维的切入点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疏导。

此外,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命题作文应紧紧扣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向他们提供的素材应是他们亲自经历过的,见过或听过的。退一步讲,应该是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东西。因为只有这些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东西才能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才能引导他们学会对素材进行正确的取舍,才能让他们的作文与现实更好地串联起来。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熟悉的事,是自己愿意说的话,才可能表现出自己独立思维的结果。

三、作文教学的终结段——同中求异再创造

如果说思维的结果是激发创作欲,把想说的话写出来,那么,同中求异、别开生面的再创造,就是发扬中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创造,就其本质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一类是创新。因此,创造思维可分为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1.发现思维的构成要素是观察和抽象

观察就是仔细地察看事物。作文是现实生活和人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和流露,而不是现实的“拷贝”。所以,在训练发现思维时,应着重训练创造性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刻地发现前人未曾发现过的东西。

抽象,是观察的提高,是认识的深入,它使认识从现象进入本质。在材料作文训练时,就是要求学生去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推理。连续多年的高考作文题,均是提供一则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读懂材料,从某个角度抽象提炼出一个论点。这就是创造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思维能力。

2.创新思维的构成要素是想象、直觉和发散

一切创新都来自想象,而创造性的想象才具有创新事物的意义。直觉则是打破旧体系的整体性设想,在现有条件下无法解决问题时,调动全部知识体系,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试探性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寻求多种途径和方法获得创造目标的答案。

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会促使学生写作灵感的产生。无论想象、直觉还是发散,必须在拥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书看报,做读书摘记。根据创造思维的闪念性、灵感性特点,要求学生及时记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建立自己的“写作库”。通过写童话、编写故事,改写、续写、扩写训练,有侧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想象中创造出新形象,提出独到见解,一旦文思泉涌,就会“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

同一类事物,范文众多,选择一个角度独来独往,这就是同中求异的再创造。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构思活动完成了,思路形成了,最后还需要选出一条最佳行文路径。大家都知道,作者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首先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经过作者的观察、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形成他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感情。因此,说话要有话题,作文要有主题,话说得好,文章写得好,表达的见解就明晰,抒发的感情就真挚动人。但中学生思维过程开始并不娴熟,表现客观事物缺乏深刻性。因此,采用“反复练习”或“一题多做”的训练方式是有必要的。比如,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写一次,再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写一次,几次训练一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见解就会更深刻,最佳行文路径才能形成,然后才能进行“放胆文”,进而写成完整的文章。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即使是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情境中,写作的思路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使他们认识客观世界时,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产生自己独有的感觉,而且在写作技巧上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因此,“反复训练”或“一题多练”就能使再创造成为现实。

感悟——思维——创造是一篇文章从准备到成文的整个过程。如果教师辅导学生作文能长久这样去做,学生的能力就能提高,他们的想像力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而增强,随着知识面的广阔而丰富。所以说,作文教学是提高中学生能力,塑造新型人才的“重点工程”。[e]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 677300)

猜你喜欢
体悟中学生文章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