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强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我们学校在1997年就开设了微机课,从那时起就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之一,但这个喜欢同语文、数学课的喜欢不能同日而语。大部分学生喜欢它是因为好玩,而且没有考试压力。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它是学生们的一片“乐土”。可以说,长时间以来信息技术课的效率都不是很高,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在讲授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太爱听,如果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效果比较好。还可以打开一台计算机,让大家看看主板、CPU、内存条、网卡、声卡,使同学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必要时让大家动动手自己安装一台计算机。在实践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兴趣。当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利用中学生上进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系统传送同学们制作的文档,让大家进行评判,使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的DOS+WPS,现在几乎被WINDOWS+OFFICE完全取代。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应知识的新发展?卡尔·罗杰斯说:“谁也不能教会谁任何东西。”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使学生真正地具有自学能力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信息技术课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一致性与操作的多样性并存。例如,在WINDOWS学习中,窗口操作就涉及到单击、双击、拖动、定位等情况;单击还分左键单击和右键单击。教师往往要对不同界面的操作一一讲解,而且还不一定全部涉及到。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这时可针对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另辟蹊径,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寻找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不但提高了效率,找到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如果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还有距离。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匠人”,而是“创造者”。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过程,一般包括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中的程序教学正是这四个阶段的有力展现。学生要经历设想——框图——程序——调试——修改——成功,这是一个修改、调试、再修改、再调试的过程,如此反复,直至达到预期效果。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那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充分利用课外活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笔者曾经在高一(十)班做过一次试验,针对计算机能不能代替人类的工作搞了一次辩论赛。班里的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利用课余时间找资料。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比赛那天,学生们让担任评委的教师大吃一惊:他们搜集了丰富的材料,其中很多都是鲜为人知的。特别是两位主辩,更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让评委们左右为难,实在很难判断哪一方获胜。结束后,还有同学拿着厚厚一沓资料对笔者说:“老师,时间过得太快了,我的这么多东西还没用上!”这次辩论赛效果出奇地好,学生们不但欣赏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而且增长了知识,了解了世界,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双边交互,共同成长
虽然计算机进学校时间不长,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却非常紧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编程学习其实就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循环语句时大家都感觉很难理解,教师可以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引出。教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数学王冠上最大最亮的钻石是什么?”大部分同学都知道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时就可以再问:“那么哥德巴赫猜想被证明了吗?我们可以用编程的方法来验证,你们想不想试试?”这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迫切地想知道怎样去验证哥德巴赫猜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上起课来就很流畅。
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广大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迎接时代挑战,提高课堂效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为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挑战而奋斗。[e]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 25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