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之我见

2009-05-27 01:39文国军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阶段

文国军

据新华社调查显示,多数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是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参加调查的关颖认为,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证明,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从接受不良影响,到道德缺陷、私欲膨胀、交友偏离,进一步产生一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最后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种种表现或隐或现,总有蛛丝马迹。如果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各尽其责,把握其中的重要环节,或许不良因素就能消除在萌芽状态。行为习惯作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应该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中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客观形势的要求

1、“以德治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治国方略,而在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团中央与全国少工委又颁布了《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意见》。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要求: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2、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需要从青少年阶段做起。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一生道德养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步确立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最需要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中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德育模式,往往是重知轻情。一是普遍把道德认识视为道德发展的主要引导因素,而把道德情绪体验(道德情感)置于道德认识的从属地位,以致简单地认为只要晓之以理,就能动之以情;二是更多地关注道德认识对道德情绪体验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道德情绪体验对道德认识的影响,结果造成学生“知”与“行”的脱节,而实践体验才是改变这种传统德育模式,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与有效途径。

1、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应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即沿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导之以行”的顺序进行。“行”(即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终目标。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养成?当然要建立在知、情、意的基础之上,那么怎样才能把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我认为实践体验是最佳的途径。因为青少年品德的培养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体验。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在各种实践体验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体验中得到完善和提高。

2、从实践体验本身的特点来看,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认识,人的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对做人做事道理的认识不断深化,然后又用这些认识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通过实践体验达到对道理的再认识,这样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实践体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特别符合初中生的特征。因为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则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只注重“坐而论道”,即进行伦理性谈话,不注重让学生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果使某些学生虽有一定的道德知识,却缺乏道德实践,出现知与行的矛盾,这是当前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倾向,只有克服这种倾向,才能把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针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增强教育实效性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在《全国少工委四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其中把缺乏针对性放在首要的位置提出来,可见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考虑到一个差异的问题,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生活经历的少年儿童也存在着差异,同样生活条件下的少年儿童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中,以不同年龄阶段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差异性最大,也是我们最需要考虑和研究的。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初中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身高、体重、体内机能、神经系统等生理机能以及思维情感、自我意识等心理机能都起着显著的变化,如果我们无视这些变化,把青少年当儿童看,把初中生当小学生看,不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不切实际地制定实践体验内容,往往就会使学生对活动不是觉得浅显幼稚,就是觉得高深莫测,最终使活动脱离学生实际,流于形式,学生受不到真正的教育,最终也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我们在制定实践体验的内容时候已充分考虑到初一至初三这三个年级阶段的显著差异,并且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1、初一“走出童话世界”

初一新生刚刚入校时,还未摆脱小学生的稚气,行为习惯也参差不齐,有些同学甚至还有些散慢,不拘小节,缺少集体观念,他们掌握抽象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在制定活动内容时注重选择直观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活动,在初一年级中开展“走出童话世界”的实践体验活动,让他们通过调查采访、形象设计、集体讨论、新闻发布等实践活动来获得内心体验,从而达到认识自我、约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让学生们很快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我班“七个小矮人”原先是几个调皮、淘气的学生,通过“走出童话世界”系列活动的实践,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他们变得比以前体谅父母,热爱生活了。

2、初二“搜索快乐,抛开烦恼”

初二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情感会变得细腻和丰富起来,但这个时候他们也会产生许多青春期的烦恼,这些烦恼包括生理特征变化、男女生交往,与老师、家长、伙伴之间的矛盾冲突等诸多方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初二年级中开展“搜索快乐,抛开烦恼”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养成一种本领、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让他们通过当一天小班主任、做一天家务、当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名小导游等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来感觉生活的真谛,体验人生快乐,忘却不必要的烦恼,从而培养起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初二(8)班的牟茗同学通过卖报纸这样的实践体验活动,战胜了自我,培养了一股坚忍不拔的毅力。

3、初三“直面‘象牙塔”

初三的学生已逐渐摆脱了原先的稚气,比较喜欢理性的、独立的思考与解决问题,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概括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当然他们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报考普通高中还是中职技校,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这些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针对这样的状况在初三阶段开展“直面‘象牙塔”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辨论会、宣誓仪式、参观、调查、走访等形式,让他们寻找与理想的差距,修正自己的目标。当每个人都有了自己明确的人生取向时,他们才会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努力进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初三(2)班的李耀全同学说:“以前我总是满足于现状,自我感觉良好,通过实践体验活动我认识到了我离重点中学还有一段距离,从现在起我要戒骄戒躁,努力拼搏,圆自己的重点高中梦。”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的身心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开展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实践体验才能富有成效,才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紧迫的工作任务,在方法上体验教育也不只是唯一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总结更多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选择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