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山
新课程语文高考标准明确提出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概念,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拥有独立命题资格的江苏省于2008年在语文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了“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并采用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并列选做的形式。综观根据新课标命题的江苏、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省的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你会发现有关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具有以下特点:1.选文以传记为主流;2,都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题型;3,选文更加贴近生活;4,注重对学生分析、概括、表述能力的考查。
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尤其是实用类文章分析综合考点的教学,是摆在所有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实用类文本的分析综合考点课,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认真研究考纲,确定教学指南
通过对《江苏省2008年考试说明》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分析综合考点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能力等级为c级。
我们在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时,知道考纲对分析综合考点也有具体的说明,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能力等级c为级。
通过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如:1,实用类文本对分析综合的考查更加具体细致;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不涉及表现手法。这样,我们就能让学生在复习本考点时明确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考查方向的不同,学生在复习做题时有明确的指针,做到有的放矢,以避免因答题方向的偏差而丢分。
二、了解命题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对江苏等省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对分析综合考点的考查主要以概括类题型出现,如:
1,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江苏卷)
2,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学堂时,提出哪些主张?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6分)(宁夏。海南卷)
3,梁漱溟的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山东卷)
以上是实行新课改几个省份的最新高考题,我们研究就会发现,除了选材的共性之外,在命题方向上也存在着共同点,即:重点考查文本中与人物关系密切的事件以及重要事件对人物所产生的影响。归纳起来讲,就是考查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和对已筛选的信息的概括与整合。因此,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在教学时应该做好两件事。即:1,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文中的信息;2,指导学生如何概括已筛选的信息。
三、关注学生答案。指导规范答题
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往往忽视学生的答案,特别是对学生答案中错误点的分析,而恰恰学生答案中的错误才是我们指导学生规范答题的突破口。只有对学生答案做细致的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分析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答题时的弊端,再辅之以正确的方法指导,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江苏省200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晚清学人杨守敬》中18题是这样问的:“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我在批改时发现有的学生的答案是这样的:
1,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3,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针对以上答案我们可以先分析一下题目,很明显题目要我们回答的是对杨守敬学术生涯产生影响的事件,而非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上述学生答案有失偏颇。所以在批改时我指出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照搬原文。(2)答非所问。(3)要点遗漏。再看下面同学的答案:
青年时代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见到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在日本他搜访阙佚,爬罗别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潜心学问。
仔细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我们就会发现此答案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没有条理,语言罗嗦。这样的答案就忽视了本题的考查目的,即筛选和概括。因此就不可能得高分。所以我给他下的批注为:(1)概括不准确。(2)概括不简洁。(3)未分条作答,答案缺乏条理性。
这样,我们通过对学生答案的分析研究,就能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再加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使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渐明确,使学生逐渐向标准答案靠拢,力求取得满分。
为了强化要点,我还把高考答案展示给他们,让学生用高考答案和自己的答案对照,给他们一个直观的印象。参考答案为:(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在看了高考参考答案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如何获得以上答案。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先提取主体事件中的关键词,然后加以概括。通过上述的引导我们就总结出对付此类题型的方法:关键词组合法,即提取关键词然后加以概括。
学生用高考答案对照自己的答案,就会对自己答题的问题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此时再让学生回顾正确解题过程,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学生就会有一种得“渔”的感觉。
四、注重当堂演练,强化方法落实
学生学到正解方法之后再适当练习就能获得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的效果。当然,练习是多样的,不一定按照传统的学生做老师讲的模式,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广泛深入地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加以总结。所以我安排了下列两个练习,两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
练习1: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要求采用关键词组合法)附参考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练习2:请你评分。(要求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
杨守敬从小就聪明好学,刻苦用功。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善于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一致意见为3分,此时我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即分析得分来源:
杨守敬从小就聪明好学,刻苦用功。(1分)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1分)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善于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1分)
通过以上的练习既落实了我们总结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五、梳理本课要点,注重归纳总结
本节课重点、难点都得到解决,通过练习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但不要忘记梳理一下本节课知识要点,给学生—个明晰的印象。所以教师很有必要在下课之前对本课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1,概括一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的要点。
2,概括的常见方法:(1)直接提取法。(2)关键词组合法。3,概括解题思路:(1)整体阅读,通盘把握。(2)明确目的,探寻勾取。(3)根据要求,分条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