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2009-05-27 08:35刘雨菲
天津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小宇同理师生

刘雨菲

阅读提示:没有人能够否认,沟通是一门艺术,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当教育遇到沟通的问题时,教师唯有以“艺术”的眼光和方法去应对,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沟通效果。本期“德育”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师生沟通的方法、技巧和艺术。两篇文章各有侧重,前面一篇寓教育方法于理论之中,后面一篇则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沟通“心法”;二者殊途同归,都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指明了道路。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不啻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沟通的障碍。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猜不明白,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懂。师生互相埋怨、指责并陷入苦恼之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其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得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真正理解了教师;通过沟通,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心墙才能被彻底拆除,完善的教育共同体才能构建起来,教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本文中笔者主要谈一谈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一、磨去“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通常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教师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种是民主的、平等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另一种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有这样一件事: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二、建立同理心,促进师生间的理解和认同

人际沟通理论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同理心是师生沟通的润滑剂,它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实现师生沟通。心理学家把“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出发来看待事物,使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察各自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感受”称为同理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师生双方才能相互认同。我国学者陈枚对师生交往中的相互认同做过较全面的概括。他指出,师生间要达到相互认同,通常需要在头脑中形成“四个形象”的认知:一是双方各自客观存在的本来形象;二是双方通过自省形成的自我形象;三是对方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四是自己在对方头脑中的形象。一般来说,如果对这“四个形象”的认知比较统一,师生沟通就会顺畅、愉悦;否则就会影响师生间认同关系的建立,甚至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最后是由于人际知觉效应,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力求达到“四个形象”的认知统一。

试举一例。近来,我班的小宇情绪不稳,有时闷闷不乐,有时无端发火。一天上课时,我问他为什么不交作业,他头也不抬,从书包里取出作业本,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作业本扔在我的脚下。学生们都愣住了,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我感到很难堪,但我想:小宇平时成绩优秀,尊敬师长,不可能无端在课堂上对教师无礼,其中必有原因(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并期待了解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我压住心头的怒火,对小宇微微一笑,然后弯腰拣起作业本,说:“我帮你拣起作业本,同时也帮你拣起刚才被你扔掉的自尊。”(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了解学生的)小宇深感愧疚,幡然悔悟。下课后他主动到办公室向我道歉。我顺势了解到,他近来的情绪变化是由于父母闹离婚。他恨父母,恨每一个人。

我对他进行了一次家访,以告知其父母孩子的近况。小宇的父母听了我的讲述,深深地后悔,表示真不该为点滴小事就闹离婚,以致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不久,快乐的笑容又浮现在小宇的脸上。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设置心理沟通信箱,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和社区之中,家庭和社区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设置心理沟通信箱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如,有个四年级的女生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不愿与同学、教师交往。教师常感到当面沟通难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于是鼓励她向学校的心理沟通信箱投信。有一天,学校心理沟通信箱里收到了她的信,信上写道:“老师,我想当班长。我当了班长后,一定能克服性格弱点,以一个全新的形象站在大家的面前。”这个学生把“当面不好说”的心事传达给了教师。教师让她当了班长,这个学生果然进步很快,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形:一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高,而且有特别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都很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三是教师与学生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呈一高一低状态。一般来说,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角色”一词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群体中具有的地位和身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适当降低要求。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态度不粗暴,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当专心研究这门艺术。只有摸清师生沟通障碍的成因,掌握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猜你喜欢
小宇同理师生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趣味成语故事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