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2009-05-25 09:01李扣梅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导入生物教学原则

李扣梅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导入设计得好,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本文从导入技能的类型、应用和设计原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导入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学;导入;技能;应用;原则

一、导入技能的类型

1.直接导入

老师上课一开始直接指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主要的教学内容等。教师运用直观材料,联系实际,通过讲述或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导入新课。

2.由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原有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递进性,在温故的基础上提出稍微复杂的问题,进而导入新课,这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通过旧知识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

3.利用直观(实验)演示导入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投影、幻灯、电影、电视、实验等比口头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直观(实验)演示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故事导入

中学生的特点是求知欲强,颇具好奇心,喜欢听故事。同时,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我们老师要善于结合所教内容的性质,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的课题渗透在故事中,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5.设疑、设悬念导入

实际证明,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疑问、矛盾、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钥匙,以知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所以,有经验的生物教师在教学开始时,常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忆、联想、预测,再进入本课学习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如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可是在生殖过程中,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分化,逐步发育成胎儿,那么胎儿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要保持体细胞的恒定,精子和卵子中应各有多少条染色体?它们的染色体数是如何变化形成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6.事件与情景导入

我们在上课开始时要善于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件导入新课,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物学史、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等作为导入的材料,创设学习环境,使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例如,利用“多莉克隆羊故事”导入生殖与发育的新课;利用2002年3月29日兰州地区遭遇特大沙尘暴事件导入“生物与环境”的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技能的应用

导入类型是在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分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每种导入都应从教学

目标出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集中注意

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进入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

2.引起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情感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导入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明确目的

导入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对学习程序做到心中有数,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入课题

在充分了解并运用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使导入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景。

三、导入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结构是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设计的。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前后衔接,还要注意知识结构内部的横向联系,所以导入一定要强调知识模式的内化,灵活运用导入技能,通过知识模式的建立形成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之间的整体系统。

2.启发性原则

我们设计导入时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活跃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进取。

3.趣味性原则

新课导入一定要讲究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状态,结合所学内容,利用生物学史、名人轶事、问题悬念、高科技新成果等作为沟通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语言幽默风趣、引人入胜。

总之,导入技能是在生物课堂起始阶段的教学技能,旨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如果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导入生物教学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