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曦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重视外延发展的模式转型为重视内涵发展的模式。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当从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改进办学体制方面进行解决,并且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质量与效益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和2006年5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这标志着我国高
等教育发展的模式由以外延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型。
一、内涵发展的概念与发展
“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与“外延发展”相对应。“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外延发展”则是指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将“内涵发展”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也有不同的理解。
1.早期“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出
我国第一次确定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路,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当时高等教育规模小、办学效益低,一些学者提出通过提高师生比的方式来提高单位规模效益,也就是扩大高等教育内涵的方式来发展高等教育。这种内涵发展的模式节省了新办学校的巨额投资,在当时被普遍接受。
2.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点的转变
如果高等教育的师资质量无法保证,那么办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教育规模扩大期间以数量增长为主导衡量标准,将发展观从重视扩大数量上重新转回到了重视提高质量上。通过对已有学校进行潜力发掘的发展方式,既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保证了办学质量。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即“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
3.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发展方向
现今人们逐渐认识到办学质量的保障不仅在于办学硬件条件,还在于制度和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建设。所以,制度建设和文化保障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内在发展。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制度的灵魂。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文化特色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支撑,成为了执行制度的动力,从而共同保障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等教育实现真正的内涵发展。
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1.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和创新
许多高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高的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贪大贪全,致使学科专业趋同、培养模式单一、人才规格同一的弊端逐一显现出来。同时,学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与世界前沿发展相比显得陈旧、老化,缺乏创新跟进能力。为避免学科专业的趋同,在学科专业方面应强化特色建设,并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和网络,建立资源共享的前沿学科预见体制。同时加强学科专业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互动,将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功能落到实处。
2.师资运行体制不合理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一些师资问题,一些专业师资设置低水平重复,而另一些专业缺乏新兴、前沿学科的教师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应构建有利于教师社会公开招聘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企业、科研机构挂钩的教师队伍,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交流。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更有社会性和前沿性。
3.院校运行机制没有足够的科学性和竞争力
目前的导向和战略都偏重于重视综合性大学,而忽略了多科性、单科性院校。因此要建立综合性、多科性、单科性分类重点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要在明确学校办学规模等显示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的情况下,建立分类拨款的指标体系,改革拨款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点
首先,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有机的统一。教育质量是办学效益的核心和目的,办学效益是提高质量的保证,二者辩证统一,绝不可片面地追求其中某一方面。其次,合理定位,建立切合实际的质量观和效益观。地方大学在办学中要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并坚持面向服务地方、社会的办学方略,放弃盲目求大求全的策略,走自己的发展之路,创出特色,实现大学的长远生存与发展。再次,运用科学的制度保障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理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及学校内部的各种问题,使高校在一个健康、有序、协调的环境中运行,才能追求更高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7).
[2] 国务院.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中国教育报,2006-05-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