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忠
摘要:将讨论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充分认识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我们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讨论;主导;主体
在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今天,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既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因此,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
一、讨论能够诱发学生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没有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心理和参与意识是难以奏效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述自己的观点,产生进一步探求未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如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学习中,就雨衣的传递过程,一名学生提出:“雨下得很大,萨沙的爸爸一定会直接把雨衣给萨沙,不可能传来传去。我认为文中写得不真实。”“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对该生否定教材的做法倍感新奇、振奋,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起强烈的表现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二、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提高感悟性和表达能力
随着每一次讨论的结束,学生便对课文有了深一层的理解,由浅入深,愈是深层的问题争辩也就愈激烈。在讨论过程中为了证实自己的正确性,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会主动地反复研读教材、查询资料,这样教材的内蕴就在一次次讨论中逐渐显露,被学生内化,继而在讨论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如学完《沙漠中的绿洲》后,一学生在谈自己的认识时说:“在沙漠中种植花草树木代价太大了,不如把这些钱财用来救助贫困地区的儿童。”这种观点赢得了部分同学的赞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反对,有的学生甚至结合近期报道的“沙尘暴天气”来驳斥对方,证明植树造林是保护整个地球环境的最佳措施,是在救助整个人类。学生理解得太透彻了!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再读课文。这一读,学生读出了阿联酋人民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决心和勇气,读出了阿联酋人民爱花草树木的那份真情。
读中悟,悟后谈,朗读化为讨论的内动力,何须老师去强调“这是关键字眼,要读出感情”?学生在读中、辩中不知不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争论也使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空间扩大、机会增多,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也就增强了。
三、讨论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定势相互碰撞,便激活了思路。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道:“请大家看图想想,你喜欢图上的谁?为什么喜欢它?”一些学生说:“我喜欢大松树,它长得高,不骄傲。”另一些学生说:“小松树瞧不起人,风伯伯耐心地教育它,我喜欢风伯伯。”可还有一部分学生说:“我喜欢小松树。”(当时班内好多学生愕然)“……小松树开始很骄傲,看不起人,可它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它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不骄傲了,我喜欢它。”(学生恍然大悟)……这样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辩论,在不知不觉中就发展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
四、讨论能够触发学生灵感,有效地形成创新意识
多次的讨论争辩锻炼了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中学会了调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对通过阅读、生活实践等渠道获得的信息加以选择、整理、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这是灵感、创新产生的基础。如我在讲授《砖窑与瓷窑》后指导学生讨论列举红砖所有的用途。有的学生说可以“盖房子、铺路”;有的学生说可以“砌井、造烟囱”;更有同学跳出惯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得出“代乒乓球网子用”“磨红粉代替颜料”的独特答案。通过讨论,学生在展示自己认识、看法的过程中碰擦出一颗颗小小智慧火花,此时创新意识已悄悄萌发了。
综上所述,课堂讨论突破了静止和孤立思考问题的模式,给学生立体和多变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引入创造思维的轨迹,使他们的认识得以完善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