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师生平等参与的“自主化”课堂,本人就此简述了教学实践的肤浅认识。
关键词:音乐教学;自由化课堂;新课标
一、音乐欣赏应与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欣赏应与其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观形式,吸引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打分评价”向“自主评价”转变
改进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是有着独特品质的完整个体,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思想的天赋。评价的意义不在是打个分数而已,而是“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发现他们自己的潜力和才华。
我每教一个班都了解班上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中,更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让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好胜是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征,抓住这个特点,在各组当中分别选出几个代表进行比赛,有意识地让学生们进行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另外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做几个民族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进行模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口动脑,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学习浪漫主义音乐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在自由发言时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绕口令,讲给大家听,或有感情地背诵(朗诵)诗、散文。虽然同学们讲得有些内容不正确,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研究。
在学生当中多搞一些竞赛活动,如卡拉OK演唱比赛、高中年级自由舞蹈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选出班级中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表演,如放上一段音乐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并对优秀者进行大会表彰奖励,以树立榜样来带动其他学生。在元旦晚会等活动时老师尽量鼓励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喜悦和快乐。
三、艺术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音乐课堂同样不能脱离生活,要走向生活
1.表演生活化
小学生好动是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让他们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学到知识。生活化的表演无需很专业,能表达出作品与学生的意思就已经达到目的。
2.“土乐器”的制作
器乐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键盘乐器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发现制作生活中的“土乐器”。“土乐器”的创造过程,不仅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而且能调动学生们对器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3.知识传授生活化
音乐中许多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歌曲速度的把握,就可以借助生活中一些比较浅显的、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置换这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学生们唱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速度总是慢悠悠的。那就打个比方,你不愿意去某个地方,而父母硬逼你非去不可,这时你的脚步是慢悠悠的;而你很想去某个地方,通过软磨硬泡父母终于答应你去了,这时你走路的脚步是轻快的。通过这样一讲解,学生的速度马上调整过来了。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感情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同时,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