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巧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教育理念出发,从动手实践的意义、动手实践的时机、动手实践应注意的问题、动手实践的组织实施策略四方面论述,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法宝,以便为数学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手实践;意义;时机;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对动手实践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我总的认识是: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不仅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迎合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要,也能让儿童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出规律,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1. 动手实践的意义
1.1 动手实践,有助于儿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可见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通过动手实践。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学生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后,可设计换币、取币、购物等实践活动,1元可以换几枚5角硬币?换几枚1角硬币?让每位学生到“小银行”亲自去兑换。给每位学生准备一枚5角,10枚1角的钱,让学生取出5角,鼓励学生想出多种取法。最后又开设模拟商店,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购物活动中,了解1元钱能买多少东西,该如何付钱、找钱,使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中去体验数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学数。
1.2 动手实践,有助于培养儿童主动探究知识的精神。
从现代教学论的主体性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的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新知。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自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2. 动手实践的时机
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要把握合理的操作时机,怎样选择与确定动手实践的时机,我的体会是:
2.1 在建立某些起始概念时,组织动手实践
所谓起始概念是指很难找到与其相适应的旧知识的那些新概念,这时学生就需要以动手操作实践作为教学起点。例如,认识10以内的数,20以内的数,第一次学习乘法、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等概念时,最好都让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这样的动手实践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2 在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时,组织动手实践
例如,比多比少的应用题历来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简单应用题的难点,学习时,儿童往往容易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不良定势。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充分地摆一摆,就容易突破这个学习难点。学生通过操作,以动作到表象,学生自然会悟出谁是较大的数,谁是较小的数。
3. 动手实践的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发挥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我认为在实践运用时必须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3.1 动手实践与思维相结合
从一个方面看,动手实践活动又是手与脑的结合,是学生借助外部活动系列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活动方式。这里的手脑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3.2 动手实践与观察相结合。
从另一个方面看,动手实践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动手实践中的触觉,运动觉与有意识,有目的的视觉结合起来,就能保证把操作信息输入学生大
脑,并强有力地促进智力活动的内化,形成概念,规律与方法。
4. 动手实践的组织实施策略
要使动手实践能正常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讲究组织实施的策略,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4.1 要加强动手实践的常规教育
由于儿童自控意识弱,碰到动手的活动,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要建立良好的操作活动常规,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听、合理做、仔细看、有条理地说,善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优化动手实践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4.2 要研究动手实践的方法
儿童动手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控制下进行的一种主动学习活动,教师要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设计科学、合理的动手实践程序。例如,准备哪些操作活动材料,什么时候动手实践,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等。
总之,动手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法,它对儿童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如何合理运用,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0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