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初探

2009-05-22 09:22王树才
学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品德与社会小学

王树才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对小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形成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把握住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重视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 教学策略 社会实践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点出了学习愉悦的重要性。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该重视让学生“好之”、“乐之”的手段、方式,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愉悦中真正受到高尚的情操、可贵的品格等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感到愉悦,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从而使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巧借多媒体,促学生体悟

现代教学媒体显现出多元化趋势,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容量大的强势优点,巧借“东风”——多媒体技术,使平实的内容立体化,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多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趣味盎然,在愉悦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正面说理,又有反而教训;既有校园内容,又有家庭生活内容和社会广角内容;既有辨别是非的讨论,又有体验生活的实践;既有身边的凡人小事,又有名家的典范等等。这些具体事例和现象,该如何上升为一种道德观念的认识,并理解和同化呢?巧借多媒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四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节中,教材由“评议箱”、“回音壁”及“知识角”三部分内容组成。如果我们就书中内容进行单调地讲解,其效果显然是收效甚微。如果我们把这三部分内容进行形象化、立体化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会甚佳。像“评议箱”中的“去网吧”的教学内容,通过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制作成“网吧的故事”,来诱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和评议,易形成鲜明的是非观念,加深学生的理解。像“知识角”介绍拒绝的几种方法,学生虽然易于了解拒绝的方法,但在头脑中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分清场景去具体应用,教师通过制作“拒绝的故事”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学会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从而达到教学中的“分清是非、学会拒绝”的目标。

二、妙设场景,让学生参与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形成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为目标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着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特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要巧妙设置一些根据教学内容而开展活动的场景,让学生在愉快或忧虑、紧张或放松的学习气氛中受到教育,得到良好道德情操的熏陶。

(一)活动内容要有适当难度

在活动场景中,只有学生能感受到、观察到值得探究的现象,才能与内心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时要有活动目的“隐蔽性”,要让学生有想像,发挥的空间,有质疑、解疑的时间,不能让学生“一眼看穿”,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造成流于形式的不良后果。

(二)场景形式多样化

道德情操的陶冶、增强社会活动的应变能力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需要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和拓展。采用学生适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多样化场景形式,让学生能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获得体验和教育。

在设置场景多样化中,要注重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作用,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生理上的愉快,在愉悦的场景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知识的增长。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在设置场景时要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正确处理参与过程与参与结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学生面对不同场景,会产生不同情感,正因为有着不同情感的产生、深化,才会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观、价值观,才会逐步健康地成长。

三、突围“圈子”,让学生实践社会

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养成,不仅要靠校园环境(如校园文化等)的熏陶,而且要靠社会环境来促进和催化。据调查:中小学生的品德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如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勤劳俭仆、文明生活等观念逐年递减;热爱祖国、遵守公德等观念多量递减。其原因有:学生自身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家庭教育原因、社会方面原因等。但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开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或带领学生突破校园生活的“圈子”,走进社会,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系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

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探究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活动的艰辛与愉悦,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道德品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做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的“小模范”。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决不是空洞地说教、抽象地叙述,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愉悦而有序、愉悦而有效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教育,得到熏陶,形成坚实的道德规范理念,成为二十一世纪新型的合格劳动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做学生愉悦成长旅途上的一个“好向导”!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品德与社会小学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