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宜昌中考语文开卷考试”总算寿终正寝!
回想2003年鄙人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开卷考试当休矣!》一文时,不免有许多感慨。我记得我曾保守地预言,那种违背规律而靠行政命令强行推广的新事儿,最多捣鼓得三五年;今年,这事儿引起了宜昌市乃至湖北省人大代表的关注;现在,五年后,如何?
曾经有文章呼吁“高三学生要通读《语文读本》”。这无异于痴人说梦。首先,有几个语文老师把《语文读本》通读了?反正,我是没时间和精力通读的,虽然我还算是比较勤奋的,虽然我已连续教了六七年高三了。我只攻一门,学生可是要对付六门啊!其次,学生的《语文读本》根本配不齐——我校已有好几年没有订《语文读本(第六册)》了。虽然只差一本书,但整个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完整配套似乎就打了折扣。也许,有人会把这一举措归结到“宜昌中考语文开卷”上,但“这次第,怎一个‘开卷了得?”如果我们语文老师什么时候考虑问题,能不想当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一想,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就容易多了。当然,不管怎么说,那文章起码重新提出了一个古老、沉重而常新的话题——读书。
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我曾在班上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概括成了“四个进行到底”:把基础进行到底,把阅读进行到底,把写作进行到底,把文化进行到底。意思是:不管情况有多糟,我们只管尽心搞。而“四个进行到底”,九九归一就是“把阅读进行到底”。这也许可以解说一番“无‘读不丈夫”那个题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好多学生厌恶读书,厌恶学语文。在此,我不想列举现象、分析原因、痛陈危害、贡献招数,这些都是专家们的事儿。我只想来点儿形象化思维,老老实实作点儿回忆,然后再谈一些感悟。
仔细算起来,我在学生阶段至少抄了七八本书:《绿色的尸体》《余飞三下南京》《中华成语小词典》《文学常识》《名人名言》《民俗学论丛》等。抄这些书时,我根本就不觉得是负担,自然而然就做下来了。前两本是手抄本反特小说,看了就觉得过瘾,但又怕“孤本”顿失,于是,抄!深夜,昏黄的煤油灯,墙缝里吹进呼呼的风,摇曳的影子似不速之鬼,总以为再抄一段就会连人一起被“抄”走,但不抄完,留下的还是恐怖,那怎么行?所以,抄得背脊冒冷汗也抄得手板渗热汗,抄得头昏脑胀也抄得心花怒放。这种感觉,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哪个初中生有切身体会。《中华成语小词典》是在高中抄的,自习或学余时间,没什么别的事,摘抄着混时间呗,抄着抄着就抄完了。抄《文学常识》之类,大约是迫于形势:大一时,刚从小县城到大都市,像文化沙漠的逃荒者,什么都没见识什么都不懂得,只好饿死鬼见贡品样地“恶补”。连自己都怀疑那么做有什么作用。但事后证明:作用肯定有!我增长了知识,也比较系统地粗略地掌握了当时大学本专业的一些经典,以至再读一本具体的书就能大致判断它的地位、价值和主要内容,少走了许多弯路。抄《民俗学论丛》(这个本子现在还保存着)确实是在大四时无聊所为,但二十多年后,它又似乎现了身价,让我担任宜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时候不至于“白板”一块。抄书,似乎是古今中外最笨的学习方法,但对于一个没有功利心的学生来说,何笨之有?它就像数学中的负负得正一样,有一些潜在的价值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会体现,有的终身也难得直接体现,真的!
曾听一个化学老师讲,他曾就厕所的“猫猫灯”读书。花脚蚊子偷袭,像僚机;青虫一拍一片,像蚂蚁——又臭又热又奇痒。但没办法,夜间全校只此一盏灯。那种读书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感受应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夏夜的享受应是乘凉,读书特招引蚊子青虫飞蛾之类东西的抗议,咬得最厉害的当属脚踝处。其实,脚踝处的蚊子还是有得防的。我曾自创一法:用两只木桶贮满清水,把两条腿淹至膝盖,既防蚊子又解凉。此一笨法我时常用之。但俗话说得好,笨人有笨人的福,且那福竟还来得那么快!不久,我参加中考,考场设在离家几十里的地方,附近又没有旅社,晚上,一帮哥们只好挺在教室里整夜喂蚊子。但不知是巧合,还是走狗屎运,考场所在那所小学附近恰恰有我一家亲戚,我就住进了他家:吃饭有荤菜,睡觉有蚊帐,脏衣有人洗,作息有人管——真到了天堂!而我很多同学就基本上被小小的蚊子整熄了火。结果,全校只有我和另外两个同学考上了所谓的重点高中,其实,初中我是很差的。回忆这些似乎跟阅读无关,但它跟感受生活有关,而阅读正需要对生活有丰富的感受进而形成感悟。
我对阅读的感悟主要有下面一些。
1.阅读应当“悦读”。“悦读”才能忘乎所以甚至忘掉自己而沉浸其中,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激赏所读对象,才能从不堪卒读中尝出妙不可言。即使是平庸的读物甚至很差的东西也能够读出“智商”:你可以审视它为什么平庸为什么很差,并进一步思考我来写会怎么改进。所以,只要心态愉悦,定能开卷有益。
2.阅读就是个性。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是讲文学形象的鉴赏往往是见仁见智的。其实,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什么读物碰不到什么读物,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们往往是不自觉地就“中读”了。如果说,人生阅历也是一种个性文化,那么,阅读不就是一种“纸上阅历”?阅读不光要有知识积累,也要有阅读经验、教训的积累,要有生活和人生的积累,这些无不体现出一种鲜明的个性。阅读的个性还在于,人们的阅读性格千差万别:有人重细节,有人重概貌;有人重思想,有人重感情;有人重语言,有人重技巧。这些都决定了读物一致但吸纳各异。当然,关注了解阅读个性,不等于一味迁就它,相反,作为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在认识和适应这种个性的前提下尽量地“消除”这种个性,让学生的阅读都用统一标尺来丈量,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阅读就是写作,至少对学生来讲是这么回事。学生作文多是模仿,或者说都逃不脱模仿这一步,绝大多数也“进化”不到“自成一家”的程度。学生写作前,要搜集素材,要激发灵感,要积累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方法,要蓄积写作能量,要冲撞出灵感以勾起写作欲望,这些无不依赖“读万卷书”。古人还有一个“行万里路”,我们现在这些应试重压下的学生是无福(或麻木得不愿)消受的。如果“读万卷书”这一古人一半的条件都保证不了,那语文还怎么玩得转?
4.阅读引导人生。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成长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个性培育史。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事情,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精力要做的事情,不就是读书吗?有人年龄已二十,心智才十二,就是有意无意中断了阅读或只在麻木地机械地重复地读那些肤浅幼稚的“童话”。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确实是“百科之首”“百科之王”,语文学砸了,学生不仅学习难爬高坡难臻辉煌,连做人也要折戟沉沙了,这还怎么学?现在,有的学生猥琐消沉,没有自信,没有情感,没有思想,没有雅趣,没有大气,没有霸气,问题恰恰出在阅读荒上。鉴于此,方家才谓“无‘读不丈夫”。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某一中校长才意味深长地说:“语文兴,则一中兴。”此言不仅要语文老师牢记,也不仅要学生牢记,很多人都应该牢记。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