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利
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直接体现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就这一话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要立足真实参与
真实参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积极的思维活动,二是指对文本字词句篇的扎扎实实的感受、思考和探究。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活动化教学已成为创建语文新课堂热门的形式之一,于是经常采用表演、讨论、合作、演讲、多媒体演示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外部参与形式(如上台演板、演示、展现、演讲、模拟等)丰富多彩。这些方法与形式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追求学生课堂参与的立足点应该在哪里,是花样繁多的外部活动,还是真切深入的内部活动?可以达成共识的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这应是学生课堂参与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参与,应立足于学生课堂的内部活动即积极的思维体验,否则,单纯追求外部活动的花样与热闹,不追求内部活动的质量,学生整节课忙碌在大幅度高频率的外部活动中,缺乏切实的积极的思维参与,那就不是真实参与,学生难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另一方面,单纯追求外部活动的花样与热闹,往往还带来疏离文本的弊端。有的课堂,随意大量展示视听材料,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学生的眼耳被绚丽的声像所吸引,淡化了对文本的具体感受和解读;有的课堂用精心准备的具体可感的图画来图解文本内容。如有位教师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将精心制作的秋天、橘子洲、枫林、船只、空中鹰、水中鱼、游泳等图片逐次呈现给学生,使原本具有生动丰富想象空间的词句变得杂乱无章,限制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思维,看起来形象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实则变相丢开了文本。语文教学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来挖掘文本深层内涵,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碰撞。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享受形象美、情思美、理趣美、从而丰富美化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如果一味地追求现成的音像、图片等感官的刺激,课堂上很少或基本上没安排时间让学生品读文本,那么学生的参与就成了空中楼阁,即使课堂呈现出参与的活跃气氛,由于失去了文本的有效依托,也只能视之为虚浮的参与,而非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的真实参与。
二、要注重独立参与
独立参与是相对于合作、讨论等方式而言的。诚然,语文课堂离不开生生、师生间的合作、讨论,新课程理念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对话、讨论成了语文新课堂创设的热门话题。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要点中,将“自主”摆在首位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是科学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应以自主参与为主,以合作、讨论为辅;自主独立参与学习是合作、讨论的基础和前提。正如有识者所言:“语文学习更多地与个人的人生经验有关,更多地与个人的悟性、禀赋有关,因此语文学习更要提倡个人体验与独立思考。只有在独立阅读中有一定难度、必须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时,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而不少现实的课堂实践情形是:上课伊始,教师简短的开场白后,就开始提出问题,分配任务,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就是学生“活动”起来,四个一组或多人一组,肩并肩、面对面地开始像模像样的合作,热热闹闹的讨论。且不论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恰当、是否必须,关键是不少课堂忽视了合作讨论的基础和前提,大量挤占了学生独立沉静地参与学习思考的时间,弱化了学生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鉴于此,在积极深入地进行课堂改革的实践中,要防止滥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重学生独立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要加强无声参与
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无声参与主要指默读,静思,勤记。目前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为了追求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呈现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局面,普遍地热衷于采用朗读、问答、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教学形式,多是一些有声、有形的活动,很少留给学生默读、静思、笔记的时空;有的课堂甚至如茶馆闹市,学生笑容满面,说说议议,分歧,争论,辩驳,你方说罢我登场,热热闹闹,吵吵嚷嚷。其实,语文课堂不仅需要生动活泼的气氛,更需要相对沉静的氛围。因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文理情思的感受、涵泳、领悟、内化,需要一个默诵、静思的过程。同时,对那些稍纵即逝的默诵、静思的心得,要及时地动笔记录;对别人的新鲜见解、老师的评点指要,也要及时做好笔录。这些都是无声而高效的课堂参与,也是当前必须重视和加强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注重有声、有形的参与方式而忽视多样化的课堂参与,以至漠视学生应有的无声参与,那么语文课堂会不会失于虚空浮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会不会遇到新的困难?
[作者通联:武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