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龙
【试题特点】
2008年全国18套试卷中的语言运用题,细细研究,凸显了以下特点:
1.常规题型占据主阵地。试卷中常规题型有:扩展题、仿句题各3套,连贯题、图文转换题各5套,概括题6套。
2.题型设计贴近生活、开阔视野。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考卷走进“大语文”。全国卷Ⅱ第18题,欢迎嘉宾的开场白;福建卷第17题,填写“端午节晚会”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广东卷第22题,概括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湖北卷第22题,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等等。这些题源于日常生活,强调了语言运用的现实意义。同时,主持人、编辑这些角色,离学生生活远,不仅考查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开阔了学生模拟想象的空间。
3.重视综合考查语用能力。一道语言运用题,往往涵盖很多知识点。如2008年浙江卷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一个论点,并概括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既考了材料的概括筛选能力,又兼顾了语言简明准确。
4.自然、人文科学巧妙结合。文科的学生要学点理科的知识,理科的也要学点文科的知识,这个理念在湖北、江苏等试卷上得以体现。湖北卷第21题,根据诗歌内容续写电影脚本;江西卷21题概括文段中说到的与气候有关的各种因素及其对世界作物产量造成的影响。江苏卷第4题,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属自然科学。这些题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应对策略】
(一)常规题型应试策略
1.要重视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
语用题的考查,归根到底是对基本素养和写作基本功的考查,所以平时要特别注意生活积累和语言表达方面的积累。平时多关注生活和社会,关注他人与自然,扎扎实实提高能力,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生活处处是语文。校园中的标语,医院、银行等温馨提示,社区、广场的文化活动,等等,都是语文。关注身边语文,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2.要注意基本考点的落实
基本考点指的是仿写、扩写、压缩,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等,基本的考点落实了,写起来就不会跑到哪里去。
3.要熟悉常用、常见体例的写作
熟悉常用、常见体例的写作,如写通知、启事、留言、请柬、自荐信、广告词、欢迎词、消息导语、新闻点评等,巩固传统题型。高考语用题仍以传统题为主,新题只是继承中的发展,因而切不可忽视传统题。
(二)创新题型应试策略
1、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树立大语文观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应用意识”,“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而且,还明确指出,“要学会演讲与辩论以及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要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要培养社会参与意识”。
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能跟着考过的题型亦步亦趋,要咬定“课标”不放松,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语言现象,特别是那些现实生活中常见常用但近年还没有考到的语言现象,更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限制与开放相结合,在限制中灵活创新
传统的语言表达运用题包括修改病句、扩展压缩、变换句式、仿用句式、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这些题型考查的往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多少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限制性较强。
从近年来的命题趋势看,语用题不断地放宽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表达的限制,已经有好多语用题只拟一个答案示例,甚至只拟一个评卷说明,而没有标准答案,试题的开放性已经越来越大。
寻找开放和限制的最佳结合点,是高考命题人一直在努力的方向。面对开放性和限制性相结合的试题,学生不能总是这一个模式那一个模式,做题时不能生搬硬套;应发散思维,敢于标新立异。只有充分注意考题的显性限制和隐性限制,然后再在开放的区域大胆地发散和创新,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答案来。
3、思维语言两不误,综合题型显身手。
高考既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查,也要对其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进行考查,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内在要求。把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的考查水乳交融般地结合起来,应是命题者所追求的至高境界。这就决定了最能体现人文性特点的语言运用题必然会知识涵盖面越来越广,涉及能力点越来越多,考查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这样,过去单一的传统题型就会逐步走向综合题型,即一道题目考查多种能力,而且,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围绕某一专题的综合实用新题型将不断出现。考生的答案也就绝不能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单纯的语言游戏,在答题时就不能只顾其中的一两个考查点就大肆发挥,而应该仔细审题,兼顾到题目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
总的说来,近几年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连接与沟通,第六大题语言运用题中出现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提醒我们广大考生要重视生活知识的积累和关注语言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