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静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青年人口生育意愿转变的现状,意愿生育孩子数量减少,意愿生育孩子质量提高,但意愿生育孩子性别上仍以男孩偏好为主,通过分析发生此种转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倡导性别平等和生男生女都一样好的生育观念,以及借助农村青年人口城乡流动的优势,宣传他们已经发生变化的进步的生育观念。
[关键词]农村青年人口 生育意愿
作者简介:马静(1985-),女,安徽大学社会学系07级人口学硕士研究生。
一、生育意愿的含义
生育意愿理论上的解释是指人们对整个生育活动所持的价值观念,包括对生育最佳年龄和生育间隔的看法,对生育孩子数量的期望,对生育孩子性别的偏好,对生育质量的看法,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人们的生育行为就是在生育意愿和生育动机的支配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以及生理条件下产生的,也有研究表明,生育意愿是决定人们生育行为的理性基础,只有深刻揭示隐藏在生育行为背后的生育意愿,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现阶段农村青年人口的生育行为和生育偏好。
二、生育意愿的转变
作者通过对安徽某乡镇的走访调查,发现农村青年人口在意愿生育孩子数量的期望上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也都普遍重视生育质量的提高,但在意愿生育孩子性别的偏好上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男孩偏好思想仍然很严重,在调查中发现有一个乡镇男女性别比竟高达60%以上。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和微观各方面的。首先,由于现在普遍重视孩子的质量,使抚养孩子的成本提高,因为随着经济条件有所提高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他们更自愿的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和业余训练,让孩子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提高自身,而不是要孩子过早成为劳动力,为家庭创收。所以以前那种认为煮饭时锅里多放一瓢水就能多养活一个孩子的观点几乎不存在了,现在从怀孕第一个孩子,到孩子自立时止,这期间父母花费的种种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及其它支出,足可以花掉一个农村家庭一辈子的积蓄,如此大的抚养孩子成本,使农村青年对多生孩子望尘莫及,因此在生育孩子数量上便明显减少了。国内外也有一些理论解释这一现象,澳大利亚人口学家考德威尔提出的“财富流理论”认为在家庭内部,财富不同的流向构成完全不同的生育率水平。当家庭经济结构建立在财富从子女一代流向父辈的格局时,往往出现高生育率,因为此时父辈把子女作为财富的来源,而当家庭经济结构建立在财富从父辈一代流向子辈时,做父母的便不再愿意多生多育,因为此时孩子作为家庭里的消费者,是家庭财富的消费对象,在农村,这些青年人口即便长大成人,能够挣钱了,返还给父母的也是微乎其微了,所以他们别会自愿选择少生,因而生育率便会下降,从而生育子女数就会减少。
其次,在意愿生育孩子性别上仍以男孩偏好为主,这一观念与中国几千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分不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生男孩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仍被当做一个家庭无可辩驳的责任,这种思想的惰性和深刻性,在目前这样开放的社会中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在农村,儿子多,就会被认为人丁旺,势力强,可以撑起腰杆做人,从而不被周围邻居欺负,一旦发生争执,人多势众的家庭就会占据很多优势。还有现代农村养老体制不健全也是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农村,对孩子的养老保障功能并没有弱化,养儿防老,对他们而言,仍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孩子仍被认为是老年生活的最佳投资。因为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在老年并没有坚实的经济后盾,他们有可能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血全部投资在孩子身上,然后把晚年生活的保障寄托在孩子身上,因为他们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上。在农村,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儿并没有抚养父母的义务,“嫁出去的女儿犹如拨出去的水”,因而,多数老人很少会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女儿身上,他们只是一味的认为只有儿子才能够抚养自己,在这种普遍环境的影响下,生男孩的愿望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挥之过去的。
三、针对以上对农村青年人口生育意愿的分析,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在农村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还不能覆盖到每个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几乎还是空白,人们的老年生活主要依赖子女,孩子是对老年生活的最佳保障。在发达国家,养老保障体系非常健全,子女养老的效用大大减弱,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无后顾之忧,日常生活的照料可通过劳务市场得到满足,甚至有些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市场找到替代物,因此社会化养老比中国普遍的多,有些夫妻双方为了能够获得更多地自由,他们选择组合成“丁克家庭”,这些对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都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可以逐渐弱化男孩偏好的生育意愿,尤其对于安徽这样一个性别比非常大的省份来说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而对消除男孩偏好也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倡导性别平等和生男生女一样好的生育观念,限制甚至消除男孩偏好的影响,从而促进生育意愿的转变,更有利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倡导新型生育文化,营造新型的生育观念,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用文明健康的新型生育观念替代传统的旧观念。这也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治本”措施。宣传教育是更新观念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先进生育文化的传播,创造好的生育文化氛围,能够为生育意愿的转变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农村青年人口的生育意愿强烈影响着他们的生育行为,因此在农村青年人口现代生育观念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他们的生育意愿和人口政策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时候,宣传教育能够起到引导农村青年人口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的重大作用。
再次,现在的农村青年,往往都有十分丰富的城市生活的体验,他们的知识领域和眼界都很开阔,同时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于是这一群体便不再仅满足于吃饱穿好,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将会使他们的生育观念得以转变。同时,农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他们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往返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成为城市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成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他们可将先进生育思想观念传播给家乡,通过种种行为对周围的人群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全国整体人口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所以,计生干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借助流动人口回乡后的自身条件,给他们创造现身说法的机会,从而影响周围人群,促进生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实现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长洪,徐长醒:农民生育意愿与动机及其成因的调查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8(6)
[2]陈胜利,张世琨主编,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3]傅崇辉,向炜:深圳流动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人口,2005(3)
[4]徐晓红:乡城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经济分析[J],人口学刊,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