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现象

2009-05-22 06:33朴香芸
消费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

朴香芸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因素,进行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在交际中运用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历史文化和共时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四个现象,了解并掌握它们的内容及特性是留学生学习汉语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 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学习语言,掌握其语言知识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在语言交际中运用,因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学习者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并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所以跨文化交际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是在交际中获得语言知识的最快的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吕必松先生等在70年代末,率先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1],这个提议得到了语言学界的支持,并写进了有关文献,于是催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门新学科。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也变得更加完善了。而语言与文化是两个相互交叉的圆,密不可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对汉语文化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因为积极而充分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学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能对提高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这样才能使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或冲突更容易消解。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这一点已经逐步成为共识。而难题是,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相当宽广,在一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怎样导入文化因素,怎样进行文化教学呢?对此,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语言交际文化主要指蕴含在语音、词汇、语句中的文化因素。比如,跟一些不太熟悉的人交谈,中国人喜欢问,“结婚了吗?”“做什么工作?”“一个月多少钱?”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难接受,认为问话人想干涉他人的私生活。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意思并非如此,只是想找个话题使谈话变得轻松一些罢了,就像西方人见面打招呼后谈天气一样。

非语言交际文化的范围更广。比如大多数国家都是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保加利亚人却是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这种用动作进行的交际就属非语言交际文化。

知识文化主要指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日常交际的、不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文化知识。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丝绸的发展史等。出血汉语的人,即使不懂这些历史,也可以跟中国人进行日常交际某一民族的知识文化,外族人用母语也能学到。但谈论这些知识,如果这两族人不懂彼此的语言就无法进行交际。但外族人一旦掌握了本族语中有关知识文化的词汇、语句的话就跟本族人谈论这些知识事,不易产生误解或冲突。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留学生尽快掌握目的语或相应的文化,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在中高级阶段,交际文化教学同样很重要。只是表现形式可能跟初级阶段不同而已。如不说“上厕所”而说“方便方便”;不说“死”而说“走了”等等。外国人不懂这些的话,就很难与中国人进行深一步的交际。

二、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

可以从两个方面研究文化:(1)从纵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这叫历时研究。(2)从横的方面考察某一文化或文化现象在某一历史阶段的表象和特征。这种研究称为共时研究。相应地,文化教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历时文化教学和共时文化教学。

中高级阶段的学生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逐步能在一些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话语。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讲一些中国古代文化,但古代文化的教育比例也不应该超过当代共时文化。应该让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其他文化心理。否则,e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也难以跟中国人进行深入一步的交际。

鲁健骥先生曾说过:“有些文化现象是有时间性的,因此对文化的介绍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相应的调整。一些西方人头脑中中国人还是清朝时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视文化现象的时间性得出的错误印象。”[2]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收到一定的冲击,新的文化现象不断产生。而这些新的文化特质,折射在语言上。比如打招呼,以前中国人都喜欢说“吃了吗”“干什么去”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说“你好”来打招呼。在进行当代共时文化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新的文化语言现象。

三、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在中国,汉民族居住的区域最宽广。汉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各个地区又有独特的文化风俗。

比如汉民族的饮食文化比较发达。而丰富的饮食文化又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就像南甜北咸东啦西酸的口味区别,四大菜系的差异。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同样反映在语言上。广州话里有关饮食的词汇非常丰富,而且多被泛化。如“炒股票”,“炒楼”等。

如民族共性,地域特征也反映在语言上。中国人非常注意使用吉利话和禁忌话。特别是对于选择数字上。在多数方言中,“4”是非常不吉利的数字。特别是在香港,“4”是“死”的意思,所以香港人非常忌讳“4”。楼房里不会有“4”这个字写在第4层楼上或4号屋。而在上海,“4”与“水”谐音,而中国历来有“水为财”的说法,所以喜欢用“4”这个数字。

由于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留学生更便利地在各个地区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四、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

美国教育家爱德华·霍尔曾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又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3]词汇作为在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中的一部分,最能反映出文化的特征,也最容易受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外国留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时,应该更重视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在两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完全等值词所占比例不大。大多数词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汉语中的许多成语、习惯语,如“南辕北辙”等成语,“人多瞎打乱,鸡多不打蛋”“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谚语,都很难对译。不完全等值指不同语言中意思、色彩、用法不完全相同的词。意思不同的,如亲属称谓,有的语言用多种词语表示,而有的语言只用一种形式表示。留学生掌握了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内涵,才算真正了解中国文化,才能跟中国人较高层次上的跨文化交际。总体来说,跨文化交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上面只是简单地谈论了四个问题,而这四个问题又有交叉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当代中国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而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知识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也不能进行排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解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误解及冲突。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1991年.

[2]参见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和原则的做法》,《语法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语言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