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摘 要]从批判网上关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储蓄导致美国次贷危机入手,探究美国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得出初步性的结论。
[关键词]过度储蓄 次贷危机 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监管
最近金融危机已经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近日在网上看到个别西方学者把金融危机归咎为中国等国的“过度储蓄”,究竟何为过度储蓄呢?又是否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呢?我进行了有关于这方面的探讨。
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过度储蓄集中在美国以外的亚洲新兴国家、石油输出国家和某些欧洲国家。这些相对贫穷的国家的人民并没有把储蓄的钱借给自己国家的政府来使本国的投资扩大、经济增长,却把借贷和消费的任务转交给了比他们富裕的多的美国,形成了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从而产生所说的过度储蓄问题。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也不难解释。金本位制瓦解之后,国际货币体系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直到二战以后才逐步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此后美元一直充当着国际货币,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地位。虽说近年来亚洲、欧洲国家崛起,,但是目前亚洲政治经济局势复杂,欧洲也有很多譬如社会福利水平太高造成政府负担沉重,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的问题,而美国凭借着无人匹敌的知识产出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完备的市场体系和法律制度一直被公认为是最稳定的投资场所。基于追求高额利润率的心理,这些国家的储蓄资本源源流入美国。某些别有用心的学者为了给华尔街洗脱罪名,斥责说没有中国等顺差国的“过度储蓄”所助长的超低利率,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无法长期维持疯狂放纵的金融创新和借贷消费,这场金融危机也就不会出现。这种说法显然是非常好笑的,而其恰恰也暴露了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美国疯狂放纵的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不力等诸多因素。
由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核心地位使得美国仿佛形成了一种债务经济模式,概括来讲就是说:美国经济不再依靠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除了食品以外的一般性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都从国外直接购买,并且向世界输出美元;而其他国家为了国际结算方便,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为了美元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债券以及其他安全的美元资产。事实上美国政府也利用了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不用自己生产而能获得比别的国家更高的经济效率。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显然存在着很大的隐患:2000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给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2001年又逢“9-11”打击,经济出现下滑,美联储从2001年初开始接连降息,布什政府又推出减税政策,大量释放了资金。与此同时政府推出“人人买得起房”的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大量向美国根本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发放贷款。次贷发放额从2000年的138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650亿美元,促使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但是却是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假繁荣,此后华尔街衍生证券的大量出现更是助长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这也为今天的次贷危机埋下了祸根。
再来研究一下次贷危机,它是指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利率的连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在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的时候,一些贷款机构大量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水平低的人群发放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速。但是截止到2006年6月的两年多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大大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的下跌,购房者难以将住房出售或是抵押来获得融资,使得很多次级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清贷款,开始出现危机,而且呈愈演愈烈的态势。
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说就是由次级抵押债券这一衍生工具引起的。值得注意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场金融危机都是与金融衍生工具联系在一起的。英格兰银行曾发布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规模为7000亿美元,占190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资产不到0.5%的份额,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规模高达415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规模已占全球GDP的8倍到10倍。这组对比的数字显然是惊人的,7000亿美元的次级抵押贷款就足以让美国爆发影响世界的次贷危机,那么不敢想象如果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会是多么巨大。
金融衍生工具从其诞生至今,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现有金融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初衷是为了避险,但是近些年来却从套期保值的避险功能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最典型的案例首推英国巴林银行倒闭。该行国际金融交易员尼克里森将约70亿美元投入日经225指数期货的多头部位,同时放空近200亿美元的日本公债和欧洲日元债券,这样的投资组合等于在赌“日本债市下跌而股市上涨”的行情,但是没有实施任何避险计划。结果,1995年日本关西大地震使日经225指数连连下挫,带动期货价格巨幅下跌,使巴林银行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通过这一个例子,我们足可以看出金融衍生工具的威力是多么巨大,如果加以合理的运用,显然可以获取庞大的财富,但是其风险和弊端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可以说,在创新的市场化融资模式下,对银行业务基本面的常规监管,仍是一个基础性工作,不能放松和懈怠。
现阶段相比美国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而言,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健全,风险应对机制更是滞后,因此不能盲目地求快发展衍生品市场,而应该趋利避害,加大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从发达国家来看,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并根据本国不同的情况,建立了各有特色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如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包括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监管三个层次,三层次监管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英国的监管体系以行业自律为主。自律组织主要职能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品有关业务的资格进行审核,对金融衍生品业务参与机构进行谨慎监督,受理有关投诉等。而德国监管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我国借鉴他国可以采用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和交易所三级监管协调发展的监管体系,但在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运行过程中,监管体系的结构一直不健全。我查阅很多资料后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要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监管法规,统一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明确政府监督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和交易所的职责和权利
其次,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建立制度性的信息共享机制,克服机构监管下由于信息封闭导致的监管效率低下,防止因部门分割而影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最后,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市场公平。衍生品交易必须保证公开、公正、公平,提高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相关资讯的机会,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市场被操纵、衍生品价格被扭曲。
参考文献
[1]《将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等国“过度储蓄”是本末倒置》人民日报
[2]《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该如何监管》中国证券报
[3]《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思考》国联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