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丙高 邓利锋
台湾将建设成为两岸之间联系亚洲及至全球,以航运为龙头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重点)
2008年11月4日下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签署了两岸空运、海运、邮政及食品安全等四项协议。在《海峡两岸海运协议》规定中,大陆开放63个港口,台湾方面开放11个港口;双方相互免征营业税、所得税;以双方轮船为主,“权宜轮”可有条件航行直航航线。这一协议的签定,标志着从1979年谈到现在的两岸直航告以段落,两岸的通航模式由试点直航、两岸三地、“小三通”过度到了真正意义直航。
中国入世前,两岸经贸关系经历了“中断—恢复—缓慢发展—快速发展”等历史阶段。
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前,仍然处在“单向”往来阶段。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一是台湾所有出口产品可以间接方式转口到大陆,大陆却只有部分产品可以“合法”转口到台湾地区;二是台湾厂商可以到大陆从事各式各样的投资活动,而大陆厂商却不能去台投资;三是台湾各界人士,包括工商界人士、财经官员在内,都可以到大陆从事有关的商务活动,收集各类经贸资料,或进行经贸学术交流,而大陆工商界人士却是有限制地去台湾地区。大陆对台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1年为223.4亿美元,到2007年猛增到775.6亿美元。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加深,台湾对大陆经济腹地的依赖性将越来越高,须巩固并充分利用两岸双向直航已取得成果,协调解决港口、船舶、经营航线、费率、税收、揽贷、代理等问题,协商解决两岸贸易货物直航制度等问题,不断提高两岸通航水平,共同构建两岸航运体系。
构建两岸物流中心
21世纪交通运输将形成物流系统综合化,即运输方式的转换、衔接将由一个承运人组织完成。海上运输的承运人不再仅仅负责组织、承运货物“港到港”,而必须做到“门到门”,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的集结、接转的综合型枢纽,港口不再是运输的终点,而是作为国际贸易运输(海陆空)运输链中的一环,融合成为综合枢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促进海峡地区对国内外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配套协调发展,使之的海、陆、空立体交流网络体系有机结合,提高综合运输周转能力;吸引有实力的国际航运企业加盟海峡航运,大力发展国际远洋航运,不断降低运输成本,发挥集装箱、石油、化肥、粮食、矿石、机电产口、建筑材料等大宗货物集散地作用,台湾将建设成为两岸之间联系亚洲及至全球,以航运为龙头的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建设台湾海峡港口群
首先,两岸合作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港口群。随着集装箱件货物运输集装化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将其主要注意力放到集装箱港口的发展上,集装箱的吞吐能力已经成为各国港口之间竞争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台湾海峡地区台湾的各大港口集装箱化程度较高,海峡西岸主要的集装箱港口如福州、厦门两港集装箱化程度仍然较低,必须重点建设相应港口设备及设施。其次,两岸合作建设深水港口群。
当前,船舶出现了大型化的趋势,因而对进出港航道水深要求不断提高,台湾港口在深水化方面突出问题如基隆港,虽然其地理位置良好,由于港域狭小、水深不足等自然条件限制,不能发挥其港口优势,所以要做到深水化一方面只有扩建港口附近的辅助港,另一方面只能将货物由其他港口装载。海峡西岸深水港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完成开发,如湄洲湾,其航道一般水深在15米以上,航道和锚地的宽度一般都在1Km以上,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总长达30多公里,且其处于福建沿海中部,辐射面广,是未来物流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两作合作加快湄洲港的建设对构建航运港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港口信息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港口信息网络化成为发展的趋势,港口信息网络化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和经济效益,海港业信息技术革命的重点之一是电子数据交换(EDI),EDI的本质管理信息系统(MIS)之间自动地进行信息交换,当前亚太地区如香港等都有服务于海港的EDI系统,海峡西岸厦门等港口城市也正在规划和建设这种系统,必须建立海峡航运港口体系的海港EDI网络服务系统,同时利用国际互联网技术,加强两岸港口贸易企业和航运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使台湾海峡地区的港口资源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有利于提高两岸港口的合作程度及港口群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