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2009-05-21 01:55黄益群
科教导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推进就业课程改革

黄益群

摘要解决学生就业,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探索,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就业 推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简称中专,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为社会提供具有初级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场所。长期以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所输出的人才,却在社会就业等领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困境空间从何而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技术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需要掌握更高技术,能熟练应用操作的工作人员,在新的环境形势下,用工单位对于人员的招聘要求往往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学历,二是技能熟练度。参考学历的主要作用是从一个人的受教育时间长度来推算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从而估算一个人能否迅速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新环境,了解并掌握各类设备的操作方法。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评估一个人的技能熟练度,所以说,如果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能够在学生在校期间,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各类的工作技能,则可大大的抵消学历上的劣势,从而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那么目前中等专业技能学校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就业问题的出现,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种表象,这种表象则是具体问题的结果表现,因此,解决学生就业就必须解决真正的具体问题,这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那么,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

一是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长时间的停留在过去设定的某一个大纲标准上,没有及时的跟进社会需求的变化,致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未能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知识技能上的脱节导致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下降,进而产生了群体性就业问题。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教学实习上,学生在学校学习后,到企业发现企业使用的新型生产设备已然更新换代,不得不重新参加培训。同时企业也有所抱怨,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相较于社会招聘人员,同样需要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才能上岗操作,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也使得学生的就业优势被抵消,影响了就业前途。

二是学校的课程教学问题,有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出于师资或者设备等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进行知识型讲授,对于学生将来所会遇到的实际性操作问题未能进行详细的示范和实习操作,没有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讲授、示范、演练、纠正、再实践这一反复强化的过程,也是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不足的原因之一,有时学校的课程知识讲授与课程内容实习分设在不同的时间段,由于未能在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后及时的进行实习教学,而是在课程结束后间隔相当长时间再实习教学,又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未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技能并加以掌握。

对于以上两点问题,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改革,做到以工作内容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2004年之前,学校设置的酒店管理专业就业情况不理想,为了了解原因出在何方,学校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学校发现,问题出在两方面,一是课程的设置存在缺失,当前酒店管理开始朝向电子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投入到工作运用中,而学校却没有相应的在专业中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学校进行了师资力量方面的调整,从2005年起,加设了信息管理和设备风险管理两门课程。另一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的比重过大,又或者是在实习中示范宽泛,没有进行动作分解强化训练,未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应用技能为特色的职业教育。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对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决定实施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会议管理课程改革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制定课程知识内容,会议管理课程由过去单纯的会议现场组织,会议后勤服务等内容扩展为一门涉及营销广告学和电子设备维护内容的学科,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根据课程内容的改变,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二步,根据新的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一改过去先讲知识,再统一实习的流程,而是将课程分割成若干个模块,诸如投影仪的使用与维护,会议现场的布置与氛围协调等,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立即进行现场实习,巩(下转第30页)(上接第27页)固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三步,动作分解。在将课程分解成若干模块后,进一步进行分解,把各模块分解成若干动作细节,比如说会场的灯光管理这一模块,分解成宴会灯光,培训会议灯光和颁奖晚会灯光等不同的细节场景,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环节工作。

第四步,与酒店企业展开密切的合作,聘请酒店管理人员对于知识性问题在现场的运用进行补充性讲解,并带领学生在酒店展开实习性服务工作,让学生对于科目中的各环节有感性认识。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让学生熟悉运用每一个知识点。

最后,在考核阶段,设置不同的权重,学生的知识方面的考试分数占该课程分数比重为60%,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的实习表现占学科分数比重的40%,从而使得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对知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上来。

通过这一课程改革体系,学生对于这一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各项动作的知识技能掌握度有了提高,一改过去单调管味的知识教学后紧接单纯的实习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有机会不断的巩固自己所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改变学生就业能力偏弱的真正方法在于课程改革,学校必须进行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研究探索,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之成为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服务。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打开中等职业教育的前进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国发办[2005]35号).

[2]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3]马庆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本土化思考.职教论坛,2007.1.

[4]王军伟.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5]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猜你喜欢
推进就业课程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完善司法责任制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