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绢
摘要无论是在普通高中学校还是职业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中,计算机语言的教学都是重要的一部分,应用软件的学习是功能性运用的实践活动,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创新性的实践活动,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计算机语言 教学 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1 克服畏难心理,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语言信息技术课中最为枯燥而难学的一部份,它本身就是应用一系列的语句序列来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并非像其它的应用软件一样只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一个任务,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与其它已学过的软件界面、功能等进行对比教学,是克服学习计算机语言畏难心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已学的软件中找到与之相类似的界面、功能、编辑方法等,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机的语言学习方面更容易上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Visual Basic的引入过程中,可以通过Windows自带画图软件的界面(左侧工具箱、菜单栏)和Visual Basic界面类比,它们都是位置和功能相似,特别是工具箱,画图软件可以从工具箱中点击,在画布画出所选的图形,VB也是从工具箱中点接拉出想要的按钮或其它控件,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VB世界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采用语句与图形(动画)相结合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Logo语言是以作图为主的计算机语言,小学生对这种语言兴趣十分大,这就是图形与语句结合的巨大魅力。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以插入图形对象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编制小游戏软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原则
计算机语言是非常严谨的,所以逻辑思维的要求十分高,如果仅仅运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大大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展独立的有个性的逻辑思维。例如在讲到数据排序时,如果老师把冒泡排法思想一开始就讲给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再让他们思考其它的排序方法就比较困难了。如果教师采用引导方式,先让学生思考各种排序的方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等),他们的思维活跃,可以想出大部份的排序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编程与上机实践的各个环节。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写程序,不能只凭空想象,只有将程序结构与流程分析清楚,并落到纸上,在学生大脑中“走”上一遍或多遍,养成程序设计的良好习惯。在学生上机操作时,教师应耐心细致地辅导,特别是在学生编写的程序多次编译出错时,这时他们的放弃心理特别严重,教师更要耐心指导。但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常常会分身乏术,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大胆启用班上小计算机能手,让他们在正确完成上机练习之后,用剩余时间担任辅导员。这样不但其他学生在编程过程遇到的小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而且大大提高了这部份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3 计算机语言教学的手段
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易学。如在讲交换两个变量值的时候,学生不容易理解其中的交换过程,教学中采用举例子的方法:现有一个红杯子和一个蓝杯子,红杯子里装满雪碧,蓝杯子里装满可乐。如果要把红杯子里的雪碧倒入蓝杯子里,而蓝杯子里的可乐倒入红杯子里,你该怎么办?“再拿一个杯子!”学生马上会想到这个办法。通过第三只杯子进行过渡,将雪碧和可乐进行交换。同样的道理,在程序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第三个变量来进行变量交换。经过如此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引入第三个变量,而且对于交换过程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
增加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把问题巧妙地“包装”一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这么一个数列:求1、2、3、5、8……第10项是多少?可把它编成:有一只猴子第一天吃1个桃子,第二天吃2个,第三天吃3个,第四天吃5个,第五天吃8个……如此下去,问小猴子第10天应吃多少个桃子?通过对题目的“包装”,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愿意主动探究,增加了学习趣味性。
对于一个问题要采用多种解决算法,一题多解尤为重要,不要禁锢学生思维。如求多项数列前20项之和。在分析该题各项关系后,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解法。有的学生看出每一项分子是前一项的分母,而后一项的分母是前一项分子与分母之和;还有的学生发现只要把第一项的分子和分母看成两个量,分别用变量M、N来表示,并且反复交换分子、分母的值即可。通过一题多解,学生们积极展开讨论,寻求编程最佳方案,达到殊途同归,既温故知新,又开阔了解题思路。
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乐学。将计算机语言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会觉得学习语言很有趣也很有用。要经常把学生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讲,让他们通过编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计算机语言的好处和应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工具的必要性。